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不仅给困难企业创造了东山再起的契机,也势必对市北区域经济产生较强拉动
丝织厂显现曙光
冬日的暖阳斜照进彭少峰略感狭窄的办公室内,在简陋的办公桌前,彭少峰一脸灿烂。
彭少峰是省属困难企业青岛丝织厂的厂长,而就在半月前,彭又多了一个头衔———青岛海锦都市工业园管委会主任。“组建工业园盘活丝织厂闲置厂房,使我看到了脱困的希望。”彭少峰说。
彭少峰所执掌的青岛丝织厂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企业。1991年日子尚算平稳的丝织厂上马扩建生产线,由于资金制约,直到1996年厂房主体工程才得以竣工。在纺织业大滑坡的大势下,该工程迅疾成了“烫手山芋”。无奈之下,丝织厂想到了分割租赁,虽几经努力,但仍有数千平方米的房子没能出手。
给丝织厂带来转机的是,所处市北区发展都市型工业思路的启动。12月26日,作为岛城第一家都市工业园区———以丝织厂为依托的海锦都市工业园区正式成立。“给企业带来最直接变化是,长期闲置的厂房‘活’起来了。”彭少峰说,在区政府优惠政策推动下,丝织厂闲置厂房成了“香饽饽”。自正式开张起,1000多平方米厂房有了客家,目前落户海锦都市工业园的小企业已达27家。
更令彭少峰舒心的是,转型工业园后,物业管理、保洁、治安管理、设施维修等工作,给丝织厂提供了50多个就业机会。“在国家扶持政策之外,盘活闲置资产是企业脱困最有效的途径。”彭少峰有感而发。
小老板的“孵化器”
市北区工业企业中,有主导产品者不足总量的1/3,技术含量不高的生产加工型、配套加工型企业占了2/3。闲置的厂房面积不下20万平方米,大量闲置资产不能盘活,成了区政府一块心病。去年4月,市北区政府出台了发展都市型工业规划。按照规划要求,到2005年市北区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达10-15处,面积10万平方米。
“对于正在发展的市北民营经济而言,都市型工业园区是最佳平台。”市北区工业办副主任李文英称,为鼓励投资者进驻都市工业园,区政府出台很多优惠扶持政策。目前进驻工业园者中,民营企业占了80%多,民营企业扎堆有利于政府集中“帮扶”,特别是对一些科技型民营企业的迅速成长非常有力。
实际上,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成功运作后,对市北区区域经济将产生很强的拉动。近年来,市北区大做“商贸”文章,成绩可谓斐然,但商贸兴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在目前商业旺地越圈越少的背景下,市北区必须重新定位,而恢复萎缩的第二产业,则是最有效的选择。记者刘宗伟
曾到上海“取经”
据市北区工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2002年10月副市长张锐带领我市市内各区有关负责人赴上海参观学习“上海都市型经济”。区领导认为,市北区与上海有许多相似之处,非常适合发展都市工业。去年4月,市北区组织了规模较大的“取经”团。回到青岛后,迅速制定出台了发展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的有关政策、规划,都市型工业园区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都市型工业
都市型工业指依托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加工制造为主,以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为基本载体,能够在市中心区域生存和发展、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有就业、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的现代绿色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