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昨天,适逢周末,天气又出奇的好,前来赶会的人一浪高过一浪。一直到晚上九点多钟,还能见到逛会人的影子。小小的糖球,给商家带来了无限的商机,正月也给人们带来闹春的乐趣。人们在品尝糖球的时候,也能体会到糖球文化的魅力。据了解,糖球会和北京地坛庙会、南京夫子庙会、上海城隍庙会等全国著名庙会有着异曲同工的功效。
糖球会的优势
卖糖球被人们认为是往篮子里捡银子的买卖,本身价格低廉的糖球,经过艺人的精心加工,从糖锅里打了个滚一出来,就身价倍增。而且人们还乐于品尝,这种“糖球经济”现象,曾引起过外地专家的研究,他们就是搞不明白,一个小小的糖球,却能引起那么多的人趋之若鹜,真是让他们难搞懂。
据研究青岛历史多年的牟先生介绍,青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糖球经济的发展。据他介绍,青岛因为依山傍海,在几千年前,山上只能引种山楂,别的树种都没有山楂长得旺盛,山楂树一多,自然收成大,便宜的山楂朝外卖又不经济,还不如就地“消化”,利用庙会的时候,做起了糖球,没想到生意还出奇的好。这样一代代传下去,形成了青岛独有的“糖球经济”现象。
传统庙会啥样?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北京的龙潭庙会主要侧重民俗味,北京拉洋片、抬花轿、剪纸、面人、糖人、泥塑、京剧人偶……中国民间文化与收藏及装饰艺术品交流等。南京的夫子庙会,人们在逛夫子庙的同时,不少游客还能体验一下烧香许愿、品尝小吃的乐趣。上海的城隍庙会,则是从祭祀的角度发展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惟独青岛的海云庵庙会成功演变为现在的糖球会。
注入新的内涵
从目前来看,城地小限制了庙会的发展,一眼看过去人山人海,但过于拥挤也就使人们失去了逛会的乐趣。今年,糖球会在以往的基础上,增加了小吃街和歌舞晚会等新内容,让群众真正吃得开心,玩得高兴,从而丰富了节日内涵。今后要让庙会真正挑起节日经济的“大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在经营上,要通过品牌冠名、广告布展等手段吸引厂家提供赞助,同时尽力为商家提供优惠的经营政策,在经营品种上一定要具有文化性和代表性,这就不同程度地提高和扩大了庙会的品位和影响。
其次,组织者们要有“庙会与旅游结合”的意识,努力营造游客所憧憬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氛围,不单纯是本地人来参会,而办成有影响的全国经济交流大会。及时吸收先进、文明、时尚的新内容,如与外地庙会联姻、聘请名人名家与游客共同娱乐、引进“洋味”等。(王汉峰)
招牌重花样无名拼价格
家家都“赢”
晚报讯尽管糖球会上大小糖球商已经超到了一百多家,但所有的糖球商无不赚个钵满盆盈。但招牌糖球和无名小摊则分别走向两个极端,招牌糖球之间在糖球质量和花样上较劲,而无名小摊则打起价格战。
除了高家雷打不动地年年都是芝麻糖球以外,其它招牌糖球商是挖空心思推出新花样,黄瓜、玉米、菠萝、山药……记者在糖球会上看到,糖球的花样是越来越多了。用从北京来青岛逛糖球会的高先生的话说是,“在青岛凡是能吃的东西都可以做成糖球。”据介绍,在糖球历史悠久的北京,人们更习惯吃的是原汁原味的糖球,仅仅是山楂裹上糖,来芝麻都不加。
刘家花样糖球王的老板告诉记者,糖球会市民年年逛,年年都吃普通糖球会吃腻,换个口味可能会吸引一部分人,“现在流行个性化,其实糖球也是一样。”
高家糖球的负责人则告诉记者,高家糖球不注重花样,注重的是糖球的质量和口感。高家糖球的山楂都是洗净后凉干才用,并且注重糖稀的火候,恰当的火候能降低山楂的酸度,这样作出来的糖球才能有香甜酥脆的口感。
与招牌糖球看质量不同的是,无名小摊则与招牌糖球打起价格战,“两元三支、三元五支”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一糖球摊的摊主告诉记者,逛糖球会的人很多,档次也不同,小摊位要想与招牌糖球竞争只能靠低廉的价格。市民于女士也表示,其实糖球说白了就是山楂裹上糖,不管哪家的糖球味道差不多,买招牌糖球还要排队,不如买支便宜的尝尝味。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尽管糖球摊很多,但每家都是糖球会的赢家,众多的市民参会,档次也不同,购买糖球的选择也不同。据统计,糖球会首日日交易量达到了75万元,昨天更是达到了78万余元。如此大的商机吸引了不少糖球商的临时加入,记者了解,昨天的糖球摊位比首日增加了近40个。(本报记者)
外地糖球连锁七省青岛糖球仍靠小作坊
岛城糖葫芦何时做“大”?晚报讯外地的糖球生产企业能够把连锁店开到七省十店,岛城糖球的老字号却依然是小作坊;人家一年能挣30万元,咱家却只能在糖球会上捞一把。昨天,记者在糖球会现场采访了解到,目前河北李老太太、北京梁氏糖球的品牌纷纷在扩生产上规模打品牌,然而岛城的知名糖球生产企业却一直停步不前,在扩大经营做大品牌方面后劲不足。
据四方区宣化路工商所所长宫丰华介绍,从去年开始外地的糖球开始大量涌入糖球会,在今年更是势头强劲,在30余家规模比较大的糖球参会商中,外地品牌占到三成还多。小小的糖球竟然蕴藏着如此大的商机?这些外地品牌的商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已经把小糖球做成了“大生意”。
来自河北邯郸的李老太太糖球的经理李海川告诉记者,他们在1997年建的糖球厂,现在不断壮大,年销售糖球已达60万支,另外在东北三省、晋、冀、鲁、豫七省建立起了十个连锁店,一年下来保守地说利润也有30余万元。此次首次来青参加糖球会的北京梁氏食品的年生产量则更为惊人,该公司的副经理梁发柱说:“一天做糖球用的山楂就需要3吨。”
与外地糖球规模化生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岛糖球生产企业多年来的固步自封,确实成了“老字号”。高家糖球现在只有广饶路一店,面积约有七、八平方米,平均日销售量不过1000支,这和多年前并无变化;赖氏糖球虽称有连锁店,但也只是在商场有销售摊位而已,其销售量和利润也并不看好。青岛一枝红糖球已参加糖球会十余年,其制作的糖球连业内都称道“做的好”,然而其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表示:“我们现在就是糖球会期间做,其他时间都不生产,这东西卖少了不挣钱,没意思。”
就此现象,青岛大学金融学院薛梅分析说,这反映出岛城老字号糖球生产者经营意识的缺乏,没有意识到将小糖球可以做成产业。这些品牌糖球完全可以通过开连锁店或特许加盟的形式将小糖球做大;也可以通过引资的方式使糖球的生产达到规模化。如果岛城的这些品牌糖球不思发展,受外来企业的冲击,岛城的这些老字号糖球将面临危险,品牌的优势也难保持。(舒勇)
民间艺人张石麟:肖像雕塑显绝活
一团雕塑泥,一把雕塑刀。先塑轮廓,再雕五官,只消半个小时,一个维妙维肖的肖像雕塑就完成了。在糖球会会场位于原五百商厦的民间工艺作品展示厅里,记者看到了正在给一名小姑娘作肖像雕塑的我市的民间泥塑艺人张石麟。
张师傅今年68岁,是三十一中学的退休教师。自幼喜欢美术的张师傅,十年前开始潜心研究肖像雕塑。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的张师傅,对人体解剖学有所了解。因此在做肖像雕塑的时候,能做到得心应手,精细逼真。
张师傅这几年都参加了糖球会,他表示今后还会来参加。
年画专家戚建民:年画留给糖球会
戚建民,河北武强人,今年65岁。退休前是武强年画社社长兼年画博物馆馆长。五十四岁退休后,戚先生专心致力于武强年画的研究与创作。
武强素有“年画之乡”的美誉,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并称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五大生产基地。
戚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今年是第一次接到邀请来到青岛,来到糖球会。尽管是第一次来,准备不够充分,但是糖球会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年如果情况允许,他一定好好准备。戚先生认为,糖球会这种传统的形式,与年画这种传统的艺术,应该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共谋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