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早报版面图 > A23 > 正文
青岛老村庄杨家村(一)
青岛新闻网  2004-02-06 00:00:00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明代永乐年间(1402年-1425年),一场大规模的“扫北战争”被发动,远在南方边陲的云南省也因战乱的连索反应,鸡犬不宁,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百姓纷纷外出逃难。其中有一大群杨氏农民,他们悲悲凄凄地告别世世代代辛勤劳作、一草一木积攒的家园,告别曾赋予他们不屈不饶精神的家园,扶老携幼,去北方寻觅可以平安生活的新土地、新家园。他们不知爬过多少山、走过多少河。他们要饭、吃野菜,露宿街头荒野。他们这一群难民,风吹不散,雨打不散,野兽扑来也不散。似乎那时他们就知道“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要不他们怎么回从神州的南端历经几个月的跋涉,九死一生地向崂山奔来呢?有的老人在途中病倒,把求生的愿望永远埋在荒山中了。

  他们总算到达崂山脚下的乌衣巷(村)。乌衣巷现在属于崂山,在明代属于即墨县,因此杨氏家谱称祖先来到“即墨乌衣巷”。崂山有个极难攀登的方型巨石景观,名为“梳洗楼”。传说古代有个女子夏天在这里的河边洗头,忽然一个仙桃落在眼前,她吃后成了仙,变成一块方型巨石。后人为纪念这个女子,把巨石叫做“梳洗楼”。乌衣巷就在这个名胜的附近。乌衣巷的村民热情好客地收留了这一群面临生活绝境的杨氏同胞。而这群杨氏难民也在这里恢复了正常的农民生活。他们不久就发现,距云南万里之遥的乌衣巷人,不论在生活还是在耕种上,与他们都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开始学习北方人在什么季节播种什么粮食,学着用有烟道的大锅灶做饭,学做地瓜干、苞米面饼子、馒头等食品,学北方人怎样盖有别于云南竹楼、板屋的砖石房子。但是乌衣巷有限的耕地,不能维持这么多难民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乌衣巷村民虽然有热乎乎的好心肠,但是没有包容他们的能力。他们在乌衣巷“修整”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另寻家园。好客的乌衣巷村民向他们推荐了一片开阔的荒野地带。这里离海不太远,又无长驱直入的海风狂刮之苦,并且既可务农,亦能去海上捕鱼。杨氏难民愉快地接受了乌衣巷村民的真诚建议。经过“万里长征”洗礼的他们,从乌衣巷“迁居”后来称之为台东的地方,如同从南屋搬到北屋一样简单。

  他们在这里先搭窝棚,随后辟地盖房,烧荒种地,建起了最初的杨家村。他们在乌衣巷所学的北方盖房、耕种技术,都派上了用场。后来随着村民不断繁衍、房舍不断建造、土地不断开垦,杨家村逐渐发展成了有四百多户人家、结构比较完整的村庄。杨家村传统的老房子,都是“乱插石”的泥土墙壁,有60公分厚。矮小的平房所以有这么厚的墙,或许是因为他们来自炎热的南方,害怕北方的严冬,把墙垒厚点可以暖和些。屋顶铺着老式月牙状的小黑瓦。每家都有门楼子、黑漆门。门外两侧各有一个香窝,准备年节烧香用的。

  从家谱上可以看出,杨家村的杨氏家族,分四大支。光绪33年,杨家村就在李村河西村的山头上,开辟了杨氏茔地。五百年前,杨家村建村时,四面八方都是荒草野地,举目不见一户人家。(注:徐东阳系青岛中通公司退休职工,杨盛仁系青岛农药厂退休职工)(明日请看“杨家村(二)”)

  原杨家村地址,如今是新建的荣

  华小区。林庆胜摄

  

页面功能  【 】【 小字】【 】【打印】【关闭

  ■ 发表评论
 
内容
 ■ 超级链接
·中外对决 洋品牌为什么洋不起来?
·通知:周末到天泰奥园看房去!
·爱我吗?爱我就送"来自百盛"的情人礼
·港台内地三部情人节电影超前看[图]
·梅艳芳精彩遗作 热销青岛购物网
·二中留英、澳预科班2月9日开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正在热招
·手机贺岁片:高端主流新机阅兵(图)
·北京交大MBA学历学位班热招中
 

 相关链接:


 下一篇:

《自梳》
 ■ 站内检索

青 岛 啤 酒
感品牌创造价值
百年青啤 盛世庆典
青岛晚报新E代
阳光海健身会所
健康 阳光 海

新闻网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鲁ICP证 000149

青岛新闻网读者留言板 值班电话:86-532-293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