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新闻网 > 青岛经济新闻 > 正文
2003:市农村经济大盘点 八大特点显示郊区新气象
青岛新闻网  2004-02-02 04:16:29 青岛日报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2003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一年来,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的中心目标,全市上下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使全市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盘点2003年我市农村经济,可以看出以下八大特点:

  ———稳定发展是主基调。

  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增长,主要在于抓住机遇,加大了城市化进程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力度。2003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51.1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农业增加值65.4亿元,同比增长1.3%;林业增加值1.7亿元,增长41.2%;畜牧业增加值32.9亿元,增长5.7%;渔业增加值47.5亿元,增长4.1%;农业服务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0.1%。从中可以看出,稳定发展是农业经济的主基调。同时,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5%,首次降至9%以下,同口径比较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粮经比例调整至53.15:46.85;畜牧渔业增加值首次突破80亿元。

  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2003年,我市突出市场引导作用,加强信息服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使农业生产逐步从“白色革命”迈向“绿色革命”,全市种植业生产结构不断趋于优化。

  2003年,全市种植业结构继续向优质、高效型转化,市场化特点更趋明显。在全市耕地和总播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经济作物面积不断增加,总体结构已逐步趋于合理区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017.2万亩,比上年减少6.1%。其中,粮食作物面积540.7万亩,比上年减少1.1%;经济作物476.5万亩,增长1.1%。全年粮食总产量222.17万吨,比上年减少6.8%;每亩单产411公斤,比上年增长5.6%。

  粮经比例由2002年的56.51:43.49调整为53.15:46.85,粮食面积所占比重下降了3.36个百分点。种植结构调整和品种优化,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确保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全市畜牧渔业增加值达到80.36亿元,首次突破80亿元大关,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53.2%,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

  ———畜牧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成为农村经济一大亮点,家禽养殖占有“半壁江山”。

  以龙头企业带动,以合同农户、基地和园区为载体,以“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为基准,以产业化、标准化建设为着力点的畜牧生产取得明显成效。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及示范区”顺利通过验收,进一步促进了畜牧生产的稳步发展。

  2003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全面增长,肉类总产量达到71.0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7%;蛋类总产量40.54万吨,同比增长2.1%;奶类总产量41.01万吨,增长21%。家禽养殖成为拉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支柱,产值占到畜牧业产值的52.9%,禽肉产量占到肉类总产量的55.5%。全年畜产品出口创汇2.1亿美元,但受上半年“非典”和欧盟、日本封关影响,出口创汇额比上年略有下降。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设施渔业发展迅速,水产品出口创汇在国内大中城市中首屈一指。

  在海水捕捞资源日渐匮乏的条件下,海水捕、养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海、淡水养殖取得了稳定发展。2003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90.65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3.6%。其中,海水养殖面积63.69万亩,增长3.5%。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32.0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2%。其中,海洋捕捞总产量44.32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0.9%;养殖总产量87.77万吨,增长2.2%。海洋捕捞产值占37.6%,养殖产值比重达到62.4%;与去年相比,养殖产品产值上升了1.4个百分点。

  设施渔业的发展,确保了整个渔业生产平稳的增长。工厂化养殖、深海抗风浪网箱养鱼和虾池养海参等设施渔业,推进了整个渔业生产向高科技、高标准、高投入和高效益方向发展。环胶州湾地区的海参、鲍鱼、杂色蛤和网箱养鱼数量增加,提高了经济效益。

  2003年,全市水产品出口速度进一步加快,全年出口创汇8.06亿,比上年增长20.8%。我市水产品出口创汇在全国大中城市中首屈一指,约占全国出口创汇额的16%、全省的4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30元,比去年增长8%,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增长目标。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农民家庭中的二、三产业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占到总额的94.7%。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二、三产业收入增幅较快,分别增长11.0%、20.3%。

  但应该看到,城乡收入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75元,比上年增长15.5%,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7.5个百分点。这表明,虽然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现逐渐拉大趋势,提高我市农民收入任重道远。

  ———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九成转移劳动力集中在青岛辖区务工。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所在。据抽样调查显示,2003年末,全市农村非农劳动力比重达到47.7%,比上年末增加5.7个百分点;九成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集中在青岛市辖区内务工。

  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的趋势,有力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市农民工资性收入中,在本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1164元,增长10.5%;农民外出从业收入人均达到336元,同比增长22.2%。

  ———农产品价格强力回升,新消费热点促进了农村市场繁荣。

  2003年,农产品价格走势一波三折,受上半年“非典”影响,二季度开始,农产品价格曾一度走低,但从8月份出现强力回升趋势,全年农副产品价格指数达到101.04%。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3年,我市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为2988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食品支出仍占相当比重,全年人均支出1134元,比上年增长3.4%;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8%,与去年相比再次下降1个百分点。

  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消费意识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新的消费热点正在逐步形成。改善居住条件,购买家电产品、手机及医疗保健用品成为今年农民消费支出增长的主力。抽样调查,购买手机数量是去年的1.85倍;购买电冰箱是去年的1.6倍;热水器是去年的2.3倍;洗衣机、电脑、影碟机、微波炉、彩电比去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农民支出的增加,为繁荣农村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但仍比城市市场17.1%的增长率低了5.5个百分点,城、乡市场消费能力仍在拉大。

  ———各级政府把农民社会保障问题逐步落到实处。2003年,市委、市政府对农民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给予了足够重视,部分区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带有强制性的参保形式,各种离退休、养老金也开始发放,使农民的离退休、养老金收入出现大幅增长。

  全年农民离退休、养老金收入人均达到32元,同比增长94.5%。受“非典”的影响,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意识有所增强,全年我市农村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支出达到人均17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5%。刘正一梁学勇   

  

页面功能  【 】【 小字】【 】【打印】【关闭

  ■ 发表评论
 
内容
 ■ 超级链接
·通知:周末到天泰奥园看房去!
·爱我吗?爱我就送"来自百盛"的情人礼
·港台内地三部情人节电影超前看[图]
·梅艳芳精彩遗作 热销青岛购物网
·二中留英、澳预科班2、9日开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正在热招
·手机贺岁片:高端主流新机阅兵(图)
·北京交大MBA学历学位班热招中
·金锚牌超盘表 一芯两用一表难求
 

 相关链接:


 ■ 站内检索

青 岛 啤 酒
感品牌创造价值
百年青啤 盛世庆典
青岛晚报新E代
阳光海健身会所
健康 阳光 海

新闻网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鲁ICP证 000149

青岛新闻网读者留言板 值班电话:86-532-293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