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生
在一个细雨绵绵,冷风阵阵的下午,我来到位于南京西郊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尽管我心理上有所准备,但我还是被惨不忍睹的场面所震惊。累累白骨,件件血衣,幅幅照片,阵阵哀乐,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与刺激。
公元1937年12月13日,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黑色的日子,中国古都南京城沦陷,侵华日军如恶魔从天而降,直到1938年1月,在一个多月时间内,30多万同胞死在日军的屠刀之下。馆内小道两旁,依次立有17块小型碑雕,碑上分别铭刻着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的碑文,这是南京全市各地所立遇难同胞纪念碑的缩影和屠城血证。中山码头是南京人横渡长江的主要码头,当年在这里有10000多名同胞遇难,他们主要是日军从国际安全区内搜捕的青壮年,用轻重机枪射杀,抛尸于江中;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鱼雷营、宝塔桥一带杀害我同胞30000余人;同月,50000多人在燕子矶被日军围捕并惨遭杀害;1937年12月13日,共有57000多人被日军用机枪射杀在下关江边的草鞋峡,等等,等等。目睹这一处处充满血腥的遗址,耳畔仿佛响起了日军的枪声和同胞的呼喊声。
“万人坑”遗址和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内白骨如山,这不是复制品,这是1984年和1985年从“万人坑”挖掘出来的部分遇难者遗骨。它们在无声地控诉侵华日军无法掩盖的惊世暴行。
越南战争中的一位摄影师曾拍到这样一幅特殊的画面:有许多平民被误杀,纷纷倒下。其中有一个人倒得特别慢,姿势十分怪异。摄影师把现场拍摄的胶片重新慢速播放,发现倒下的那个人是位母亲,她怀中抱着一个孩子。她在中弹后,害怕突然倒下压伤孩子而忍着不死,慢慢蹲着倒下去。而南京大屠杀中,又有多少忍着不死的母亲?纪念馆第一组浮雕的第一块雕像便是一位母亲用孱弱的身体护卫着4个幼童,令人撕心裂肺。还有一座“母亲的呼唤”的立碑,使人肝肠寸断。这是根据当年留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先生现场拍摄录像中的一位手拄竹棍、正在寻找亲人的老妈妈原型设计制作的。伟大的母爱是无法比拟的,战争对母亲的伤害最大。母亲、女性,在日军灭绝人性的暴行中,则要遭受双重灾难,被侮辱,被残杀。
有一座长达43米、高3.5米的花岗岩石墙,名叫遇难同胞名单墙,老百姓称之为“哭墙”。上面刻着3000名遇难者的名单,代表着30多万遇难者。在这些遇难者中,有的是优秀人才,有的是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少男少女,还有的则是刚刚降临人世的婴儿,便遇到如此浩劫。
在这样一个纪念地,在一块块纪念碑和一组组纪念物中,日本人植的树、立的碑很是显眼,他们称之为“绿色的赎罪”和“赎罪碑”。
一位宇航员从太空回到地球后说,他在空中看到的地球不是国界,不是战火,而是一个美丽的整体。他希望以双手从战争的两方各接一个人上来,对他们说:“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你们便会了解对人类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他的用意是好的,但是,人类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有人祈求和平,有人却希望战争,一天不打仗他们就会心理失衡,活得难受,乃至发疯。人一旦失去理智,比野兽还凶残。对这一点,一切善良的人们必须头脑清醒。令人遗憾的是,在这曾经发生过南京大屠杀的国土上,居然发生了“日本人集体买春事件”,甚至还有人动议要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更名,更名为什么“国际和平中心”,理所当然地遭到南京人民的强烈反对。看来,纪念馆主题碑墙上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这16个字字千钧的大字,要镌刻在人们的心田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