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烨《红瓦》以一个叫林冰的中学生的视角,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他所看取的江南水乡小镇的斑驳人生和那个特定时间里青春的萌动、激荡和成长变化的历程。与那些“先锋”、“现代”,热衷于文本实验的新潮作家比起来,《红瓦》更多地汲取了我国古典小说的营养,弥漫着忧郁而又温暖、凝重而又悠远的古典诗意,更加好看、耐读。
小说在描摹、反映时代的同时,有意选择了主人公所亲历亲见的那些老式的喧哗与骚动的时代背景下的往事和故人,写出了他们日常的生活风貌,苦涩而温馨、飘逸而执著的生存和发展,写出了他们人性中的真实———对美好而合理的生活、善良而健全的心灵、纯洁而激动的青春的永恒的追求,以期给处于新的喧哗与骚动中的人们带来精神的慰藉和美感的净化。《红瓦》里也写政治,写“文革”对小镇、对小镇人生活带来的影响,但完全是从一个少年的生活、情怀、认识和心理兴奋点出发,政治的东西被消融于生活之中,更真实,也更有个性化和地方性。《大串连》一章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习见的那种狂热呼啸的泛化描写,而是一个少年的眼光与心理,一个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幻想的中学生,在被走出去看看的欲望驱动下裹挟进串连的队伍里,一对情窦初开的小儿女聚散离别的悲喜剧,串连归来后学生们突然不安、躁动、破坏起来的种种情状……小说对汤文甫与杜长明两派大辩论及夺权与反夺权的描写。特别是对油麻镇和油麻地中学文艺宣传队的描写,透过表象,敏锐地发现那些加入宣传队的人,并不是热衷于什么政治斗争,而是借加入宣传队以满足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和对男男女女唱唱跳跳中的交往、接触,甚至谈情说爱的向往,对展示才艺的渴求,庄严的活动被世俗化了,看似荒诞,实乃真实。作家对他笔下的各种各样带有人类弱点的普通人,既有爱抚的笔意,也有疗救的用心。在那样一个艰难而混乱的时世,在社会似乎被倒行逆施弄得奄奄一息的背景里,这些各有弱点甚至“劣迹”的普通人,也以曲折的方式在改变着自己,或向着美好而合理的方向前行着,或在人生的困境和社会混乱中仍保持着自己人性中的美与善。命运有不同,人性却相通。
《红瓦》写人物很别致,对人性、人生作了积极的探求。它在表现一个纯真少年成长经历的同时,也刻画师长亲朋、村民知青等一系列令人怦然心动的艺术形象,是以一群人为主人公的小说。无论是油麻地小镇上形形色色的人物群,还是油麻地中学红瓦房里的中学生人物群,都是靠林冰这一人物绾结起来。小说中给人留下印象的人物,有30多个。其中可圈可点的,也有十几个。作者采用集中一章或两三章写一个人,但又把这些章节前后隔开的跳跃式、断续式的结构方法,只有读完全书,才能得其全人。
读《红瓦》,不可忽视其后记《永远的古典》,这是曹文轩小说理论和创作的宣言。他认为20世纪后半叶的小说,逐渐抑制和淡化了小说的审美价值,小说家全神贯注的是思想的深刻,所企求的惟一阅读效果是让那些怀了同样心理和兴趣的读者感到它的思想冷峻、尖刻与不同凡响,让你有如梦初醒的感觉、醍醐灌顶的感觉,看到这个世界的‘底牌’时的惊愕,甚至要让你在与作品的思想深度的对比中深感自卑与汗颜,小说的审美价值变得不重要了,失去了感动、诗意、浪漫。而《红瓦》证明了当代人仍需古典慰藉,古典美学形态的小说同样具有永恒的价值。
(《曹文轩文集•红瓦》,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书林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