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流行“炒股不牢靠,炒房升值高”之说,此话有一定道理。一批普通市民通过近三年的连续“炒房”,确实发了一笔小财。今天,当越来越多的市民发现这个“真理”之后,热衷于“炒房”的市民队伍不断扩大,真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然而,专家们不得不提醒:今日再不分青红皂白地投资房产,孕育的风险正
在加大。
非“职业炒手”
金女士是位月收入2000多元的普通职工,三年前把自己一室半户的老公房售出,然后以首付13万元的代价买下40万元二室一厅的商品房。在房子按揭尚未还清时,她又通过“转按”的老办法买下60万元三室一厅商品房。在自己全部存款只剩10万元的情况下,今天她又在考虑用老办法去买80-100万元的商品住宅。
像金女士这样的人,既非“大户”,又非“职业炒手”,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房子越“倒”越大,不愧为精明过人。但是如果今天她仍执意“炒房”的话,就很难保证其微弱的“资金链”能长期持续下去。因为相对上海市场总体形势来看,目前的房价已出现“非理性”状况了。
事实上,像金女士这类存钱不多的非“职业炒手”,在上海普通市民中不乏其人,他们的身影时时在楼市的各个角落出现。这些人大大增强了今天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活力,同时又对上海房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众攀比心理
这批非“职业炒手”之所以难以止步,主要起始于两种心理状态。
第一是从众心理。近期市场仍在传言:“上海房价还要大涨,一直涨到世博会召开!”随着一批批新上市楼盘逐级推高房价,客观上印证了这个传言的可信度。于是一批市民紧紧跟随“大款”和“职业炒手”一同“炒房”,眼看“过了这一村,恐无那一店”,再不快下手就难有机会了。此时,这批人顾不得衡量自己的承受能力,也顾不上对楼市的细细分析,只要抓到篮子里就是菜,结果房子被一抢而空。
第二是攀比心理。随着买房市民队伍不断扩大,原来一批置身局外的市民就会想:既然有那么多人买房子,房市肯定坏不了;既然大家都买得起,我也不甘示弱。于是立即加入抢购房子的行列,这时候房子究竟值不值这个钱也就不重要了。如果排队太费时间,假使有一两个“黄牛”凑上前来助上一臂之力,此时哪怕多付些“好处费”他也不在乎了。
非理性操盘
在市场一片“火爆”的形势下,一些全然为了盈利的开发商当然不肯轻易放过这个大好时机,反正你情我愿,于是一个劲儿地提价,直至把房价提升到“喉咙口”。
中心城区某楼盘在三月前上市时,开发商把均价定在9200元,很快30%的房子被预订了。开发商看到房子卖得如此“火爆”,马上把均价提至1.2万元,说不把价格升一级,就体现不出这个地段的身价!结果楼盘立即出现“滞销”,此时如果再回落房价已经不可能,开发商只得硬着头皮再作策划、再投广告,楼盘成本因此水涨船高,销售进入恶性循环之中。这种现象在今天的上海市场比比皆是。
最近一期《城市管理》杂志撰文分析:
目前住房供应的价格偏离居民收入结构较远,而供应结构的偏离又在不断扩大,于是在某种结构住房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使大多数人误以为整个市场将会持续“火爆”。这时开发商在制定房价之时,不是实行成本加固定利润的销售定价法,而是实行市场需求定价法。也就是说,能够卖5000元的房子,决不卖4000元,即使成本只有3000元,总之尽一切力量实现销售利润的最大化。
今天,楼盘的大部分利润已被开发商拿在手里,而且只要市场继续“火爆”,开发商还将抓取更多的利润。这样,原本资金就不多的普通市民如果再继续“炒房”的话,家庭“资金链”断裂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青山 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