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早上,在马尼拉港口区一个被外界称作“卖肾街”的贫民窟里,一户穷苦人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命的降临。这个怀胎7个月早产的婴儿浑身皱皱巴巴,还没睁开眼睛,而他的父亲、30岁的诺尔伯托·帕帕很快便没有了又得一子的欢喜,开始为一家人今后更为艰难的日子发愁。
据说,在过去20年间,这片名叫巴塞科的码头贫民区里有200多名青壮年男子出卖了自己的一个肾。帕帕就是其中之一。记者有幸在3日早上见到他,分享他再次得子的喜悦,同时听他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惨经历。
帕帕1997年用自己的肾换到7万比索(约51比索合1美元)。那时成为他一生中惟一“富裕”的日子。他用这笔钱买了些码头上的废木料,在海边盖了一所小房子,还买了电视机和卡拉OK,带着妻儿过起了暂时无忧无虑的日子。但是不久,台风摧毁了他的小屋,卖肾的钱已经花光了。一家人再度住进不到四平米的棚屋。
从那以后,生活变得比卖肾前更加艰难。因为少了一个肾,帕帕无法通过招工体检,一直找不到工作,他和妻子只能靠给人洗衣勉强养家糊口。帕帕的身体不如以前强壮了,经常感觉疲惫。四年来,家里又添了两个孩子。两个大的都到了上学的年龄,每个一年要交一千比索学费。
帕帕家里一件家具也没有。他的妻子就在铺着人造革的地板上生下了孩子。棚屋里十分闷热,蚊虫乱飞,这位虚弱的妇女身下的地板上还有血迹。而他们的大儿子正在发烧。帕帕已经顾不上大儿子的病了,况且他也没钱带儿子看病买药。抱着因早产而格外弱小的新生儿,帕帕为难地说,从此他每天必须挣至少200比索,因为产妇要补养,婴儿也得花不少钱。在一个新生命降临的这天早上,孩子父亲惟一的愿望就是能赶快搞到点钱。
巴塞科的居民主要是码头工人和家属以及像帕帕这样找不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他们自己动手在海边搭棚居住,一间挨一间连成了一大片。管辖该地区的奥巴尔警官说,这里一共住了4万至5万居民。他们的生活非常简单,米饭和海里的鱼就是他们每天的饭菜。
巴塞科是马尼拉几个较有名的贫民聚居地
之一,这里出名主要是因为有关“卖肾”的新闻报道。和其他贫民区一样,这里是菲律宾贫困问题的一个缩影。在菲律宾7650万人口中,40%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也就是每天的生活费用低于1美元。出于生活所迫,才有一些人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器官。但出卖器官换来的钱并不能使他们彻底摆脱贫困,因为钱很快就花光了,而身体的损伤却无法弥补。
帕帕的希望是找到一份工作,这样他才能保证一家7口都有饭吃,孩子能够念书。在第五个孩子降生的这天早上,帕帕再次向上帝作了祈祷。新华社记者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