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新闻网 > 专题 > 新闻人物 > 正文
胡鞍钢——我看海尔和当前经济形势
青岛新闻网  2001-09-11 00:00:00 
 

胡鞍钢――我看海尔和当前经济形势

   6月底,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来到海尔集团作了《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的报告,对海尔的发展以及美国经济下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受众关心的话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记者有机会在现场聆听,受益匪浅。

   中国奇迹的创造就是我们这些民族英雄创造出来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海尔是个奇迹我是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海尔,或者说来看一下我们中国的发展。

   去年12月份,我在日本的一个大学做访问教授。当时日本最有影响力的杂志―――  日本经济新闻社编的《日本经济新闻周刊》,这是所有日本企业家必读的,其中一个封面文章翻译过来就是:当你一觉醒来的时候,一个历史的巨人站在你的面前,这个巨人就是中国。

   它作了一组专题报道,其中最醒目的就是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从一个家电小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家电王国。根据它的统计,从冰箱、彩电、空调、冷柜等一系列的产品,中国占世界总量的30%―50%。而对这个事实,日本的一般公民还不清楚。他们的文章做得很漂亮,其中讲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家电王国了,你们不知道这个常识吗?太可怜了!”有一段还专门谈到了海尔。所以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我觉得非常得自豪。

   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下你们的数据,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包括冷柜,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上刚刚开拓的市场,都是一个奇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奇迹的创造就是我们这些民族英雄创造出来的。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历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海尔是海,海尔是个奇迹。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假定中国的企业,都能够达到像海尔这样的话,我们中国的强盛,中国人民的富裕是一定的,是可以预期的。这是我的第二个感受。

   第三个感受就是海尔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转型、不断学习的成功范例。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来看一看,海尔不断成功转型发展的三个阶段,我认为思路是正确的、超前的、同时是务实的。这三个阶段就是从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到国际化战略。

   作为一般国家的跨国公司,一般要经历五十年,甚至上百年。我们来看一看世界500强的范例,哪一个不是有几十年的历史?哪一个公司的历史都比海尔长。我们能够看到海尔实现了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这表明我们中国人学习过程非常之快,学习能力是非常之高的。我们来看一下一般的跨国经营阶段,从五十年代开始,它基本上是这样:销售全球化,然后是生产投资全球化,经营服务全球化,然后是R&D全球化,到现在才进入网络全球化。公司全球化的过程大体分这五个阶段。这些大公司大体上在二次大战以后,要经历五十年的过程。不管是GE、IBM这些大牌的公司,还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公司大体上都可经历这样的阶段。再来看一下俄罗斯专家对中国跨国经营战略是怎么评论的:他认为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扶植一些企业,要赋予它们投资权、出口权;第二阶段:发展出口型企业,也就是说国际化的初级阶段;那么第三个阶段就是出口型企业的跨国业务;第四个阶段才组成跨国公司,使得本土化的公司能在世界上开展跨国经营。这是他对我们的一个评论。他认为,今后十年是中国完成跨国经营或者跨国经济的前两个关键阶段。我当年送给张瑞敏首席执行官三句话:第一,先行一步。第二,成为赢家。第三,赢家通吃。也就是说,当中国整体上处于前两个阶段的时候,当世界企业全球化发展需求50年的时候,我们大体就用了这么不到20年的时间,非常超前的先行了一步,成为国内竞争的赢家,也将成为全球竞争的赢家。这就是我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所谈的三点感受。

   另外,我认为海尔的意义还在于一点,举个例子来说,当你们实行这种变革以后,包括零库存、零营运资本、零缺陷等等一系列的改革,其结果不但是对一个企业,也是对全国有重要深远影响意义的。我们来看一下数据,根据全国统计局最新数据公布,国有以及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2000年流动资金5.18万亿。它的周转次数为1.59次。而你们是6次。全国最高是山东和浙江,2.07次。所以,我在想,如果我们全国的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次数从1.59达到山东的水平2.07,那我们的效率会是怎么样?而我们如果达到海尔的一半,如果是3次,会是什么样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海尔不仅是在创造自身的财富,可能还会创造出一种中国在转型过程中新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我们把它称之为典型的公共物品,叫外部性它就像知识一样,比如说,我有知识,今天我们把它传播给你,就如同照亮于你。而你传播了知识,又照亮了他人。我在想,甭说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就是在青岛市、山东省,进而在沿海地区如果能够传播的话,如果能够照亮他人的话,这就是中国的财富,这就是中国的奇迹。我和我的太太在法国去戴高乐机场的路上,突然看到了海尔的大幅广告,而我在1995年去法国的时候中国的商品就是地摊,现在能够看到海尔的标志,我很激动,这并不止是标志性企业在崛起,而是中国在崛起“走出去”实际上有三支大军。第一支大军我们叫作“中央军”像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及国家赋予权力的垄断部门像粮油进出口公司、石油化工进出口公司包括远洋公司,他们本身并不是说不行,但他们毕竟是国家赋予了相当的权力。第二支军就是大型的工业公司,像中石化、宝钢。第三支军就是像海尔这种市场型的,这可能是最有生命力的。而前二支军的那些公司基本是国有的,虽然体制上做了国有改制。而海尔、联想这样的新生代企业,他们是最有希望的,这些企业如果能够成功,会有大量的国外公司看中这些企业,因为前面那些企业是被封为冠军,比如说中石化。

   今年1-5月份美国海尔的销售额已经达到8000万美元。我们知道海尔是在1999年才在美国投资的,这个过程很短,所以海尔走出去是先行一步,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再一个理由就是中国必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海尔除了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利用资源外,也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利用资源。海尔首先采取了先难后易的策略,先“啃”美国这个骨头,而且在海尔,“走出去”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投资设厂,包括R&D合作,也就是研究与开发,用美国的技术资源。

   张瑞敏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家电行业技术在美国发展非常快,GE在国内签定了大量合同,后来因新的技术标准全部取消了合同,因为海尔在美国设厂,所以能够通过美国的技术壁垒。过去我们说要开发美国市场,但美国有相当多的技术壁垒,就像我们的大葱大蒜都是无法进入美国市场,因为卫生检验不行。同样的道理,家电方面则有技术指标问题,而海尔在美国的工厂能达到美国的技术标准,可以进行全美销售,他达到这个标准以后再把他的技术返回到国内,所以海尔的“走出去”的概念实际上是在利用国际资源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无形资产。海尔不仅是中国的名牌还是世界的名牌,他们会主动寻找当地的资金资源,比如上市等等。海尔的“走出去”已经是多元化了,而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般的概念,像简单的贸易、投资、做几笔买卖,他是全面有效的利用美国市场,美国的资源,美国的人才,所以海尔能够很快的实现本土化,包括经理人员、科研人员的本土化。

   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经占了世界经济总量的大约10%以上,也应有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公司,当然这500强并不是指定冠军的500强,而是真正通过国内市场竞争到国际市场竞争,从无名小辈成为冠军中的冠军。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信息家电是一个潮流,比如包钢、马钢、鞍钢他们均占据了一个城市的三分之一土地面积,海尔现在包括国内外大约4个平方公里,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近4个平方公里可以创造400亿,而我们另一些企业还是考虑怎么从污染型向绿色型转变,从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转变。我经常作这些对比,像海尔这种企业能够不断的转型,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创新,这就是为什么能够走到今天的一个根本性原因。我和我的太太在法国去戴高乐机场的路上,突然看到了海尔的大幅广告,而我在1995年去法国的时候中国的商品就是地摊,现在能够看到海尔的标志,我很激动,这并不只是标志性企业在崛起,而是中国在崛起,再过不久我们可能会在华尔街,在世界最繁华的地区看到我们中国企业的形象,谁是先行者,谁就能够成为赢家。

   海尔现在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这种模式居然可以形成一个中国特大型集团,他不仅能够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创新出来,而且他实现了。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的可持续力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力有二个核心的根本,第一是制度创新,第二是技术创新。像美国,他有很杰出的人才,会不断的提供改革的方案,不断调整他自己,才能发展到今天,在包头、马鞍山有关人士询问经济发展的诀窍问我你有什么经济发展的诀窍,我一言以蔽之,你们缺的就是张瑞敏。在那些地区国家投资是相当之大的,比如青海,他的资金周转率只有0.71%,全沉淀下来,而海尔就可以做到转6次。所以有没有优秀的企业家是完全不一样的。美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美国经济不景气,它可能会导致全球经济严重下滑,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一荣俱荣,可能会一损俱损中国经济形势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的良好时期。这一观点突出表现为:

   一是中国宏观经济基本稳定,既无波动,又无通胀。建国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基本上有两个特点,一是高增长,二是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过去5年中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是无波动增长。二是无膨胀,我们这些年不仅是无膨胀,而且是负膨胀。总体看,中国已经出现了我们梦寐以求、长期追求但是没有实现的一个目标,无通胀、无波动的一个增长过程。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与持续增长,为其新世纪实施第10个五年计划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二是我们的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改善。1995年中央提出了两个增长模式的转变,即由数量型的增长模式向质量型增长模式转变。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首先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率对比来看,由八五期间的3.1比1降低到1.3比1,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相对比较低的投入增长率换来相对比较高的经济增长。能源效率明显改善,也就是说我们开始发生整个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动。

   三是中国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保持了持续增长。1995期间我们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我们把它称之为外部冲击,在这种外部冲击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所有的危机影响国都经历了一个V字发展曲线,即经济增长是高增长的时候,突然在外部冲击的情况下迅速下降,并且变为负增长,而后逐渐复苏。也就是说现在亚洲危机影响刚刚过去,而紧接着又来了美国经济的下滑,学者们认为,危机是连续性的。但是中国则避免了这一V型过程,仍保持较高的增长。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突然转入下滑,2000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高达5%,高于它过去50年经济增长潜力曲线2.3%,在美国,国家长期增长潜力大体是2.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体是9.5%,现在我们实际上低于这个数字,而美国当时是远远高于它的增长潜力,今年美国可能下降到1.3%-1.5%,明显地低于长期增长曲线2%-3%,从它的生产潜力和实际增长曲线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现在是经济波动,突出表现为股市。

   对美国经济走势,国内外学者大致有三种估计,一种是V字型,认为美国经济短期内下滑,但很快会复苏。第二种是L型,即一旦下降可能一直衰退,三是U字型,下来之后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复苏,四种是W型,也就是所谓的波动型。到底美国经济形势是哪一种,我们可以从经济增长潜力曲线的 2%-3%来看,美国经济正处在调整期这是毫无疑问的,调整它的经济过热。张瑞敏有一个评价还是比较形象的,他说美国经济出问题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出问题,亚洲经济是一个车厢出问题,为什么呢?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美国经济每年对世界银行的贡献是一个百分点,我们大体是0.2-0.3个百分点,美国经济下来,就会导致整个世界的贸易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最近联合国组织了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为首的,全球60多个国家的专家小组来讨论,他们认为美国正进入经济衰退过程,他们估计世界全球经济增长率将由去年的4%降低到今年的2.4%,国际贸易增长率由去年的12%急剧减少到今年的6%,其中美国的进口量占世界总量的1/5,进口增长率从去年的13%降低到3%,日本下降到3%,日本人也头疼啊,日本经济去年下半年刚开始复苏,又赶上美国经济下滑,他的上一低谷持续了10年,而且又将持续下去。这些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大家知道,美国经济下滑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目前我国出口额已经高达2492亿美元,占GDP的23%。有两个数字可以说明,一是出口依赖力,中国对美国出口约占1/4,二是经济依赖力,就是我们对美国的出口大约占我国GDP的6%,这是按照中国官方的统计来算的。按美国的统计来看,去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是1001亿,约占GDP比重的10%,相当于一个广东省。

   现在看来,美国经济下滑已经影响到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我国对美国机电产品出口今年1-4月呈减速趋势,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4个百分点。石油价格迅速上升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最近我发现1973年后,美国经济有这样的特点,当石油危机国际市场价格上升时,美国就同时出现价格水平上升,第二年经济增长率比上年有所下降。国际能源组织的专家讨论,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发现世界经济和70年代石油价格上升是一个曲线,当石油价格上升的时候,世界经济一定衰退,所以说现在不是火车头出问题了,而且是火车头的动力出问题了,石油价格上升,就导致了其他国家的能源需求下降,从而进一步减低其他的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经济的好坏,直接和间接影响其他国家经济的好坏,在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发达经济出了毛病,即火车头出了毛病会出现什么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一荣俱荣,可能会一损俱损。美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美国经济不景气,它可能会导致全球经济严重下滑,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冲击波的幅度取决于你的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危机是常态,关键是如何应对它亚洲金融危机是从韩国、泰国开始,迅速波及亚洲各国和全世界的,这次不同的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美国,这必将对各国经济包括中国经济产生不良影响,我们通常把它称之为外部冲击,外部冲击引起短期波动,出现外部冲击之后怎么办呢?冲击波的幅度取决于你的经济系统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如缓冲与吸收外部冲击的功能等,另外就是取决于该国的经济政策的响应,如经济政策调整与灵活性。危机不可策,不可控,在外部冲击不可策不可控的前提下,就要对危机做出积极的响应,我非常欣赏张瑞敏的话,那就是:危机是常态,关键是如何想方设法去应对它。

   扩大内需是中国发展经济的基本方略。我国国内市场需求大,本身对外部冲击就具有较明显的缓冲机制和吸收机制,随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改善,经济系统稳定性增强,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主体反应的灵活性加大,这两种机制的作用都在增强,扩大内需政策有两种特性:一是长期稳健性,在外部因素与信息不确定条件下,是一种长期政策目标,对外部冲击具有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二是短期灵活性,对不同的外部冲击如需求冲击(出口下降)和供给冲击(油价上涨)能够适时地调整各类短期政策,所谓正确的宏观决策就是这两大类政策的有机组合。

   目前看来,扩大内需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如何扩大内需?我认为,一是要积极发展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扩大内需使9亿农民优先受益。首先应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特别是劳务收入。另外还有就是要大规模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三是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四是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现在北京都在争论的是要不要增加国债的发行,我们的做法是既不撤火,也不急于添火,处在一个中性的政策,还有就是要调整财政政策的内部结构,国债发放要更多地增加所谓的长期国债比例,不仅应该让投资机构买国债,还可以让老百姓买国债,老百姓如果对我们国家有信用的话,可以让他们买长期国债,另外还包括通过减少中央收入的跑、冒、滴漏,增加中央收入新来源,实际扩大中央可支配收入,用于刺激国内需求,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加大支付改革成本。

   总之从扩大内需的角度,研究怎样有效供给,就要逐渐创造新需求,即新技术、新市场、新的组织结构,包括新的消费方式,从今后来看,中国扩大内需已经逐步转向高附加价值、技术含量不断增加的社会需求,这部分需求有利于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 (青岛日报  2001年7月7日)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 站内检索

 ■ 精彩链接
青岛,扬帆2008
新视角看青岛

新闻网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鲁ICP证 000149

青岛新闻网读者留言板 值班电话:86-532-2933059,867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