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岛日报>>二版
知侠同志的精神永存
2001年09月09日 01:38:25
我作为与知侠同志相识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名老战友,参加《知侠文集》首发式,由衷喜悦,感慨万千,仿佛又回到了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又回到了与知侠同志相识的日子里。

  知侠同志是闻名全国的著名作家,又是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一名优秀的战地记者。他的作品已经被历史所铭记,读者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将世代流传。

  我初次见知侠同志是在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在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那时,我在泰山第一军分区宣传队工作,知侠同志刚从抗大文工团调到地方上参加减租减息的试点工作,同时也当记者,写了不少报道,如《三千人的控诉》、《钱包身》、《遥寄给沭河边的民兵英雄们》等文章,在山东《大众日报》上发表。

  这年秋天,在日寇“铁壁合围”大扫荡中,冲破敌人重重包围,我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就在边作战边转移中,我们两个人所在的两个机关在鲁中军区沂水驻地相会了。那时,知侠已是知名的记者,他的不少报道在根据地流传甚广。随着减租减息群众运动的全面展开,根据地的人民群众的觉悟提高了,抗日群体更巩固了。记得那年秋末冬初,我们突围后一起在一个小山村张大娘家里住了两天。我们七八个人吃过张大娘家里的煎饼和凉地瓜,肚子饱了,身上也有劲了,决定继续突围找部队,跋山涉水,夜行军走了50多里路,在天刚蒙蒙亮时才与各自的部队会合。

  在两天的相处中,知侠同志给我们讲了许多沂蒙山区人民支援军队,救护伤员,掩护革命干部的感人事迹。最令人难忘的是“一碗鸡汤的故事”。几名伤员隐蔽在一群众家里治疗。那时医疗条件很差,缺医少药。唯一可以滋补的是老百姓视为命根子的鸡的熬汤。可是老百姓养鸡也不容易,还要靠鸡蛋换点油盐,眼看着伤员流血的伤口、惨白的脸色,这家大娘还是狠狠心杀了鸡,熬了鸡汤送到伤员面前。这碗浓浓的鸡汤凝聚了老百姓的深情厚谊,汤上浮着一层黄油,溢着诱人的喷香味道。可是伤员谁也不肯喝,在大娘再三恳求下,大家也是你推我让不肯先喝。后来,在大娘的“命令”下,才你喝一小口,我吮一小口地喝起来,大娘含着深情的泪,伤员溢着感激的泪。一碗鸡汤饱含着根据地群众和伤员的血肉情谊。这也就是知侠同志在后来写的著名的中篇小说《红嫂》的原始素材。

  6年过去了,我与知侠同志在淮海战场上又相会了。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元月10日胜利结束。我当时是华东第8纵队的战地记者,知侠同志是山东兵团《前线报》的特派记者。当时,我们几个纵队的记者在兵团召开了一个写作座谈会,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知侠同志结合自己的战地采访实践,讲了他写《机枪射手老刀》和解放安徽灵壁时写的《突破口上》等战地报道的体会。他强调指出,火热的斗争生活是创作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只有深入到实际的战斗生活中,才能写出真实而形象生动的指战员的勇敢和高尚的情操;而不断地提高思想水平,才能增强认识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写出战争时期有教育意义的真实反映战争生活的作品。他还谈到写作的表现能力问题。他打比方说,写作要讲究技巧,木工还有粗细木匠之分,把人物写活了,作品也就成功了。

  知侠同志在这次座谈会上的发言,一直激励我在横渡长江、解放上海、抗美援朝等战役的报道工作中去体验、去实践、去增长写作水平。

  建国以后,我和知侠同志又在济南相聚了。那时候,我在济南军区前卫报社工作,他长期担任山东省文联、省作协的领导工作。

  “文革”前和80年代初期,我们又多次见面,每次请他谈写作《铁道游击队》的经验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是铁道游击队中的英雄人物感染了我。我敬爱这些杀敌英雄,他们在铁道上神出鬼没地和敌人战斗,创造了许多惊人的战斗事迹。真是打得敌伪胆丧,显示了党领导的游击队健儿的神威。他们的英雄业绩鼓舞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士气和坚持抗战的信心。为了采访他们,我两次越过敌人的封锁线去微山湖采访他们,与他们同吃同住同战斗,才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这个基础上,塑造了刘洪、芳林嫂、王强等形象,再现了敌后战场游击队员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1985年,知侠同志和他的夫人刘真骅来青岛居住。我们住得很近,经常见面,每次知侠同志都鼓励我拿起笔来,写出战争年代的烽火人生,给后人留下一些财富。10多年来,我撰写了100多万字的散文和战争年代回忆纪实文章。每每我的文章在报上发表,我都会情不自禁地从心底发出对知侠同志的敬意。我与知侠同志半个世纪的友谊又在他的夫人真骅同志的身上延续着。

  真骅同志曾在黄河出版社出版的《铁道游击队》一书的序言中深情地说:“他在各种场合都爱说自己是个老兵。是的,老兵死在了战场上,一个作家死在呐喊中,一切虽然都过去了,但他那人格的力量,他用生命刻下的绝笔,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我相信,任何评说,都将为知侠的忠诚献上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知侠同志虽然已去世10年了,但他的作品却留下来了。他作品中的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硝烟战火中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留下来了。他的人格力量留下来了。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一颗忠诚的爱心留下来了。(作者为原青岛警备区政委)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仲裁,期待更广的认知
 

网站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主编信箱

青岛日报社/青岛新闻网 版权所有 电话:86-532-2865859转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