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岛日报>>二版
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
青岛市政协副主席李德珍学习“七一”讲话心得
2001年09月08日 02:15:54
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指引我们胜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纲领。《讲话》对“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深刻全面的阐述,解决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是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21世纪的建党纲领。

  “三个代表”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其中首要的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社会保障;才能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都有很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结果。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长期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高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来实现的,有的方面甚至是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的。从总体上讲,我国的科学技术、企业管理、经济效益等还处在较低水平。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然是我们长期的中心任务。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在中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指出,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通过电子商务降低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规模;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开发信息技术和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信息增值服务业,从而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推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青岛,要积极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信息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跳跃式发展。青岛已经确立了“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信息港建设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新经济时代,青岛加快信息化建设,一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抓信息化建设就是抓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实践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克服种种片面认识以及那种认为我市电话普及率较高、网络建设较好的自满情绪,要站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高度,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领导。二是要培养和引进高质量的人才。人是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信息化是高新技术的代表,需要成千上万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因此,加速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三是要大力加强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要在资金、政策上加大投入和扶持,加大对工业技术设备更新和科技创新的人力、物力投入,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四是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注重搞好体制选择和制度创新,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信息化领导机构,以利于吸引国外大的IT产业集团来青落户,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大产业链的形成。这些年,海尔、海信发展很快,为国内外瞩目,但也应该看到,我市一批七八十年代全国知名的骨干电子企业,如青岛微电机厂、显像管厂、电讯元件厂、电子元件二厂、三厂等,纷纷破产倒闭。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电子元器件的生产企业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发展空间,而我市的这些企业却萎缩、破产了,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并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建立信息化领导机构,还有利于统一规划、强化管理,加强资源有效配置,整合、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特别是对于建造统一的信息平台、发展软件产业、规范电信市场、开发利用空中无线资源、指导信息增值服务业发展等更为重要。另外,也有利于有效地争取国家对电子信息业的政策性扶持以及重大项目的协调。

  对于已经发展起来的大的电子信息企业,要在重视技术进步和企业管理的同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提高生产力发展要素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1998年,市政协常务委员会形成了关于加速青岛信息化建设的建议案,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受到全市各界的热情帮助和支持。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为我市的信息化建设献计出力,为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人人是投资环境
 

网站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主编信箱

青岛日报社/青岛新闻网 版权所有 电话:86-532-2865859转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