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多买的少 ADSL为何叫好不叫座
2001.08.29 07:45:46
据《市场报》(陈洁)报道
北京ADSL业务的开通已有一个月,但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据统计,ADSL开通最初三天的全市用户仅有200多户,大大低于电信部门的预期,老百姓是看的多,买的少;相反,窄带ISDN业务却在取消初装费之后,火爆了好一阵。
为何新技术在市场上敌不过老技术?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价格高,速率低,应用少。这造成了ADSL的实际应用情况与之前的大规模宣传内容相去甚远。
开户费、包月费“双高”
ADSL的开户费为1500元,相当于目前很多小区住房使用的宽带以太网(目前宽带接入领域ADSL的主要竞争对手)的3倍,实行包月限时上网制,每月上40小时收99元、100小时收199元、200小时收380元,超出时限以每分钟5分钱收取。虽然用户无需负担电话费,但必须支付电话的计次费。这与以往ADSL宣称的“包月不限时,不计电话费,永远在线”的诱人条件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不久前的一次调查表明,大多数用户对于宽带的价格承受能力每月在百元左右。而在这个价位上,用户每月仅能够享受到40个小时的宽带服务,除了每天收发电子邮件和简单的网上浏览外,很难再享受更多的宽带服务,而这又与普通的ADSL拨号上网有何区别呢?
业内人士指出,ADSL初期的价格策略很明显:最初使用ADSL的用户肯定是那些能够承受较高价格的“发烧级”用户,他们将为ADSL的初期运营带来最为丰厚的利润,他们使用ADSL的时间越长,经营者的利益当然也会越大,因此这决定了ADSL的初期价格一定是计时收费。将这一部分用户的钱赚到之后,ADSL也许会降价,或改为真正的包月使用,从而吸引数量众多、但利润较少的普通用户。
因此,从定价策略上来看,初期的高价格使得宽带用户对ADSL望而却步,或者说ADSL初期就没有期待吸引大量的普通用户。
速率低,无宽带优势
ADSL的中文名称为:非对称数字用户环线。其特点是数据的上行与下行速率不对称,在保证上行数据速率为512Kbps的基础上,其下行速率理论上可高达6~8Mbps,一般情况下也能够达到2Mbps以上。人们在上网浏览的时候,往往是下载的数据远远多过上传的数据,因此ADSL技术在理论上非常适合网络的浏览。
但目前开通的ADSL却变成了一种“对称”的技术,上行为512Kbps,下行也为512Kbps,完全没有了高速下行传输的特点。原因在于ADSL技术的传输速率“天生”受制于线路的传输长度及电话线路的传输质量,一般在超过中心局5公里的地方,ADSL的速率就会基本降至最低,再加上目前北京地区电话线路中的信号干扰问题,真正用户能够享受到的速率通常只有100~200Kbps。
如果ADSL能够实现6~8Mbps的理论传输速率,则属于“宽带”技术;但如果仅有512Kbps,甚至更低,就很难将它归为宽带或窄带技术。这可能也是人们为何始终认为ADSL是一个过渡技术的原因。
应用少,市场的迟到者
ADSL目前能够提供的宽带应用包括游戏、影院、TV、广播及宽带社区等若干内容。但很多用户对目前ADSL宽带应用和服务的评价是“内容对老百姓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因为“在电视和广播上这些节目是免费的,很多游戏通过窄带互联网就可以玩”。
因此从应用角度来看,ADSL的推出实在有些“仓促”——有技术而无应用;但从市场角度来看,ADSL又是“迟到”的宽带竞争者,在宽带市场启动了一年多之后,ADSL“姗姗来迟”。可能是迫于宽带市场迅速成长的压力,也可能是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强大攻势,ADSL的处境多少有些尴尬。
反观一些建设、开发工作开始得比较早的宽带运营服务商,如已在北京、深圳、成都等地初具规模的长城宽带,早已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并且已经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宽带社区的运营上,目前正在大力开发适合自身用户的宽带应用与服务。例如北京目前的一些小区中,除基本的视频点播和信息服务之外,用户已经可以开始享受如远程教育、在线炒股、电子商务社区等等的多种新兴宽带服务了。在这些采用以太网技术的宽带小区中,服务费用采取真正的包月制,开通速率10Mbps,而且也有针对小区用户特点的多种宽带应用。
与这些早期的宽带运营服务商相比,ADSL可以说仅仅是刚开始最初的用户积累——“圈地”阶段,离一个真正具备规模效益的宽带服务商还差很远。合理的价格,稳定的速率,以及充足的应用,将是ADSL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