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18岁的英国少女费·罗敦没有想到,一个月前在青岛二中开始的生平第一次教师经历让她感悟到做老师的喜悦,因而她刚刚确定了一个目标,将来做一名教师。
费是今年英国“盖普”组织派往青岛的10名外教之一。英国要求中学生进入大学之前需要一段社会实践,费是从33个国家和地区中选择了中国青岛。费说,她对中国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即将就读的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所学的专业就是中医。她觉得中国是个神秘的文明古国,计划利用假期到西部去旅游,拍很多照片带回英国,与家人一起分享。
2月12日,费初到二中时真有些想家,毕竟这是她第一次独自离家,但乡愁很快就被做老师的喜悦冲淡了。开始时,她与学生交流很困难,但很快就熟了,她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费是个认真负责的小老师,课前她都会仔细地阅读教材,精心选择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时发现教材上有不合理的地方,她还会加以调整。费说,她现在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有了进步。费在二中教的是年龄与她差不多的高一学生,相互之间极易沟通,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成了好朋友。费说,有一次上课时,一位学生竟然亲昵地去摸她的脸蛋儿。
令人难以置信,费在青岛的一个月里学会了那么多中国话,这都归功于她的学生。课余和周末时间,费与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吃饭、逛街、娱乐。如今,费不仅会说简单的日常会话,而且会说“我的汉语不好”之类的“客气”话,还会说她喜欢吃的一大堆中国菜名,“拔丝苹果”、“烤肉串”、“土豆丝”……。
费说,虽然英国的老师收入不高,而且很辛苦,每天差不多都有8节课,下班后还得批改很多作业,但有了这段“中国老师”的经历,她还是决定把老师列入大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本报记者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