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如今,年逾九旬的高堂老母叮嘱最多的,总还是几十年一贯制的那句老话:“过日子———日子就是得好好过呀!”在我们荣成老家,若给闺女找婆家给儿子娶媳妇,先要托人打听对方会不会过日子。若是夸那户人家,只撂下一句话:“那家人会过!”心里就有数了。这里说的“过”,是勤劳节俭的意思。母亲常用“穿不穷,吃不穷,打算不到辈辈穷”的顺口溜作解。如若不是逢年过节走亲戚,庄稼人是没有那份闲心去讲究穿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总算好凑合。惟独吃不敢马虎:“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有没有美味佳肴不要紧,一日三餐吃饱却是第一位的大事。平民百姓不知“民以食为天”的圣贤语录,相同的人生需求却让他们不谋而合,说到一块了。
当然,上面说的已是陈年老话了。鲁迅先生笔下“九斤老太”式的唠叨,听众越来越少,我的老母却并不在乎这种信任危机的趋势,依然自说自话,而且每每选择在饭桌前,很有针对性地告诫孙辈和重孙辈:“每一粒米都要吃到肚子里。吃了不疼抛撒了疼啊!”孩子们从没尝过三尺肠子空着二尺半的挨饿滋味,也并不详知粮食怎样源于土地。仿佛知道的只是金钱+食品店或饭店或超市=大快朵颐,何曾理会到粮食的金贵!对于老人家的话,不感兴趣不往心里去,甚或背地评论:就餐时不宜教育孩子,有碍食欲不合生理卫生。老母亲才不顾孙辈这套理论呢!坚持狠抓细节不放松,饭桌上的事饭桌前解决,谁抛撒米粒谁来清。这时候,只有我还算一个大体合格的听众。尽管老人家的话早就背过来了,也尽量展现出接近忠诚的表情,且辅以点头称是。到一定关节还要接过话茬:“听懂了吗!可不敢浪费粮食呀。”孩子们背过身去伸伸舌头,满屋人只剩下老母亲和我怀揣着对粮食的那份满腔由衷的敬重。敬重粮食的感情,是荣成老家那片浸透汗水的泥土培植起来的。从开春即忙于送粪、刨地、播种、间苗、锄草、施肥、除虫、浇水,直至秋后收割、晾晒、归仓、庄稼成长的全过程也是我的童年以至少年成长的全过程。天早时看天盼阴,寄希望于每一片过往的云;雨下多了地涝,又盼风来云破天晴出太阳。“朝看东南晚看西北”的民谚,曾指导我很农民地能预知当天和第二天的气象变化。我对太阳对风对每一片云彩每一颗滚动的露味,全都有着深挚的感情支出,因为它们和粮食的收成无不相关。对于父老乡亲来说,一年到头没有休闲的辛劳是赢得收获的再朴素不过的理念,但付出的辛劳并不敢保证必有好收成。因为天灾人祸从不爱搭理憨厚的庄稼人。而粮食又是极有灵性的天物,虽然不忍辜负汗水的情意,却更钟情于科技的呼唤。在吃饭要粮票的年月,全家人有粮吃,一天三个饱一个倒,就算是好日子。那时候人们对粮食怀有一份不可亵渎的敬重,浪费粮食等同于罪过。母亲反复讲过这样一个神话,说古时候冬天漫空飘的不是雪而是白面,可是人间不懂得珍惜,肆意糟踏。老天爷下凡私访,一看就气坏了。回到天上,老天爷就再也不肯下白面换成下雪了。这当然是一个天上曾掉过大馅饼的美妙童话,立意也当然是告诫浪费粮食是要遭受惩罚的。饥饿曾迫使人们长久记住这个非常简洁的童话所昭示的真理。
然而,如今浪费粮食几乎成为随处可见的令人痛心的现象。在宾馆饭店,在企事业餐厅,以至家庭饭桌,吃不完的食品随手掷弃,毫不痛惜,似乎成为近年来时兴的潇洒消费一种。尤让人忧心的是孩子们,为集齐梁山108名好汉卡,拆开方便面袋留下画卡便扔掉了。报载有个小孩,一天就扔了80袋。有人对此类现象忍不住提出批评。得到的回答竟是振振有词:“这是我花钱买的!”在刚刚过去的那个世纪的80年代初某天,友人在小餐馆里赏饭。望着桌上剩饭剩菜,我曾很庄户地提问:“这怎么办?”朋友一句俩字“扔了”的回答,让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我甚至因此怀疑过他也是来自农家子弟的真实性了。当然,此后公款吃喝成风,我不再有过此类“土”得唐突的提问。不过回到家中,偶或对老母亲谈及,母亲会生气地说:“咱中国人才吃了几天饱饭?就这样折腾!这能好吗?!”先哲有言:“成由勤俭败由奢”。古今兴废,大体都不曾逃脱这七个字的总结。在母亲老人家看来。暴殄天物,那是对生存相依的土地,那是对流汗也流泪的庄稼人,无法容忍的一种轻狂,形同劣迹恶行。我想,母亲的话也许言重了,但决非危言耸听。我们的日子远非富得流油,何况还有那么多家庭为温饱凄忧着。即使真有那么一天可以说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富裕百分比,中华民族勤俭的优良传统决也不可丢弃的。懂得勤俭也懂得进取的民族,才是自强自重有底气的民族,我们的子孙才能坚挺着不至于缺钙的脊梁。
我的小孙子正上小学三年级。最近翻阅他学过的语文课本,我高兴地看到选有《悯农》这首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的小孙子也能朗朗背诵并默写下来了。如今的小学生,尤其是都市中的小学生,大都享有“小皇帝”“小公主”的优厚待遇,吃惯了肯德基、麦当劳,还能不能理会这首古诗的蕴涵?但让他们先背一背,印在记忆里,品味粮食来之不易,肯定是有益的。当孩子们亲近泥土,知道粮食是大地捧出的珍珠,从而敬重粮食了,我们就可以放心了。因为母亲还常唠叨“地薄看苗,人小看老”这句民谚,那大体也是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