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1.gif (2897 bytes)title2.gif (2626 bytes)title3.gif (3533 bytes)
首页>>青岛日报>>五版
 
新名词解读新上海
[2月19日 2:50]
在前不久上海的“两会”期间,和上海“十五”计划纲要一同成为与会者手中热门读物的,还有一份叫作《<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名词解释》的材料。材料中对于40个关乎上海现在与未来的词条诠释深入浅出,催人奋进。据悉它是有关部门为配合纲要研读而特别编辑印发的,而后又见诸报端,成为贴近普通市民的民众焦点。

  先不说这些新名词的具体内容,单是一个城市计划纲要中新名词的涌现及其有关部门的这一做法,就足以显示一个政府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它务实的民众意识。有人说名词是时代的烙印,名词的发展体现的是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那么这些载入城市未来规划蓝图中的新名词所反映的则应是一个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现代都市所期冀的方向。透过这些全新的概念,我们一起来梳理新世纪上海的发展脉络,共同解读一座城市渐进提升的步伐与板眼。

  城市综合竞争力:上海最热门的词汇

  上海社科院院长、《2001年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主编尹继佐教授在谈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涵时指出,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实际是借用了国家间综合竞争力的诸多评价指标,目前真正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尚属空白,所以上海率先提出这一概念,是一种创新。

  尹继佐认为,上海之所以得以率先提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概念,是因为目前来说它在诸多基本标准方面已经具备了竞争的条件。具体比如:是否是国际社会和国际经济界经常举行高层对话的聚集地;是否拥有一批能够明显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否成为跨国公司实施兼并的主要舞台之一;是否在知识产权领域拥有相对独立创新的主动权;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是否达到相当的比例等等。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去年上海的人均GDP已突破4000美元,这个数字使上海获得了国际经济界的公认:在综合竞争力方面,能够和上海相提并论的亚洲城市只有东京、香港、汉城等。因此,有理由相信,在“十五”之后,上海完全可能使自己和东京、香港一起并列为亚洲城市综合竞争力三强。

  毫无疑问,因为城市综合竞争的比对,上海已完全将自身放置于国际大舞台的全球大都市竞争背景之中。上海已经认识到,“入世”后城市的发展也必然会从原来单纯的以企业、产业为主体的市场竞争提升到整个城市凭借综合实力参与全球大都市竞争的新高度。在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新世纪一开篇,上海便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并寻找到差距。而这一差距并不仅在于人均GDP的增幅。

  据悉,上海目前正在设计完整具体的指标评价体系来衡量上海的综合竞争力,它将为上海未来的发展确立以国际化、全球化为原点的新的坐标。

  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城市:城市发展原动力

  上海人已经认识到: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不仅反映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应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上海的开发开放和经济发展,上海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随之带来的是知识更新速率的加快,学习不再是人生的阶段性内容,正规的学校教育也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构筑学习型城市是上海发展的必然需求。换句话说,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素质的提升已经成为上海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人本精神,贯穿上海经济发展进步的脉络。

  经济的发展一度使上海成为外来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在放开兼职,发送绿卡,使外来人才享有和普通市民同等待遇的同时,上海还在进一步完善内部的教育体系,这不仅是为了提升本市人的素质,同时也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利于外来人才和企业介入的高品质的城市氛围。上海未来5年的教育目标提得十分明确:上海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以较快速度赶超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教育水准。力争使上海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让市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机会,在全社会营造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氛围,形成学习型城市。

  上海将自身与北京、南京、武汉等城市的研究生等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规模做了对比,发现了差距:要实现上述的教育目标就要大力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和在职读学位的模式。同时使教育也走国际化的道路,引入国际教育资源,以拓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渠道。并决意将教育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原先的1.4%提高到4%到5%左右。

  旺盛的“人气”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不久的将来,也许我们投奔上海的理由已不仅仅局限于其扶摇直上的经济实力和宽松的人才政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上海我们能够轻松地完成个体素质的再次提升,因为这是一个学习型的城市。

  153060+“三网”融合: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基奠

  有报道说,上海两会期间,最热门的论题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建设,二是环保问题。显然上海城市硬环境建设仍是“十五”期间的重头戏。而上述这些新名词便出现在城市规划最具体的操作中。之所以说其具体是因为每一个新名词所诠释的内容都代表了一个重大工程项目完成后所期达到的实效。以153060为例:15指主要工业区、重要集镇、交通枢纽的车辆15分钟可进入高速公路网;30是指中心城与新城及中心城至省界30分钟互通;60指高速公路网上任意两点间60分钟可达。上海作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集散能力和辐射能力透过全新的名词,得以展示。

  还不止这些,“1520”工程,网上政务,“三网”融合等等,展示了上海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和成就;离岸金融市场、股指期货、货币经纪公司说明了上海正朝着国际金融中心迈进的决心;“一区六园”,“1+3+9”工业园区,纳米技术工程等表明了上海加大高科技产业投入、务实创业的发展信心。新名词出现在哪里,上海发展的触角和脉络就延伸到哪里,从这些名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海正朝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为确立自己的经济、金融、贸易等中心地位而努力。

  两会期间一位记者在论及这些新名词时感叹:“什么时候这些名词可以在老百姓嘴里像‘看电视’、‘玩电脑’、‘做股票’一样可以随便说说了,那么上海辉煌灿烂的时代也就来了。”显然,这一天对于一座敢于出新、擅于纳新的城市而言,并不十分遥远。本报驻沪记者李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