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1.gif (4197 bytes)ico2.gif (2549 bytes)

2001年1月18日星期

ico3.gif (615 bytes) internal1.gif (155 bytes) |首页
| 即时 | 要闻 | 本市 | 百姓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文娱 | 情感 | 社会 | 图片 |
首页>>新闻网>>国内新闻
 
扭亏之后又重陷亏损良性循环还需长期过程
这些返困国企耐人寻味
(1/18 2:54)
国企三年脱困,大多数企业迈出了扎实、有效的脚步,然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一些原来已扭亏甚至已开始具有相当优势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又重陷亏损。

  以河南省为例,全省纳入国家重点脱困企业名单的299家企业,去年底70%左右实现脱困。但全省803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又有100多户盈利企业返困。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盈有亏,有兴有衰,本是平常事,但刚刚扭亏,好景不长,又重新返困,其中的问题耐人寻味。近日,记者深入一些返困企业进行了探访。

  有钱未必就能推动“市场的磨”

  曾被称为“农机航母”的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1994年首次出现亏损,第二年即扭亏为盈,随后经历了1997年的鼎盛期、1998年微利、1999年盈亏持平,去年又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严重亏损。前10个月,一拖大中型拖拉机产量同比下降了三成多,亏损额达到2.1亿元。河南省委以超常规的速度对公司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方刚认为,生产经营之所以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有退耕还林使得履带拖拉机市场需求锐减、农民购买力下降等客观原因,但更根本的是内部主观因素———放不下“拖老大”的架子,观念、机制落后,错失机遇!

  一拖曾获得过绝好的改革、发展机遇。1997年他们成功地从股市募集到16亿元,但由于缺乏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公司在投资扩张上头脑发热、四面出击,屡屡出现失误,造成这笔巨额资金相当一部分被白白浪费掉。这几年一拖先后在外边兼并收购了10多个项目,除两个基本还能维持外,其它大部分变成了低效、死滞资产。其中异地兼并的郑州、许昌两家企业,光亏损补贴就贴进去两亿多元。

  决策时的“浪漫主义”,实施中的“漫不经心”,这是一拖部分职工对这种随意铺摊子做法的评价。去年以来,一拖生产负荷只有上年的六七成,三分之一的职工不得不轮岗休息,收入大幅下降。公司副总经理刘大功认为,公司没有抓住上市的有利时机,进行实质性改制,以至形式上是“公司制”,实际仍是“工厂制”,在发展规划、经营战略、资本运营等方面出现了种种问题。1994年企业首次亏损时在全厂引起震动,决策层也意识到光靠履带拖拉机单一产品,已经支撑不起企业未来的发展,但随着第二年行业形势转好、企业由亏转盈,紧接着又是农机企业形势最好的两年,公司领导的危机感淡了,机制转换、结构调整等等又被放在了一边。最近,新任领导班子经过深入反思后,将今年确定为公司的经济调整年。

  无独有偶,去年由盈转亏的开封机械厂也是一家不缺钱的企业。1996年以来这个厂没贷过1分钱,目前负债率为零,而且有一大笔钱长期存在银行里。如此殷实的家底,为何还会出现亏损?厂长司利华承认,这几年企业在上竞争规模、结构调整方面思路较保守,该上规模时没有上,一直靠3种单一产品打天下,在市场萎缩的形势下竞争乏力,导致生产经营明显遇到了一个“坎儿”。“高质量、高价位”的产品定位也是一个失误,这种精品战略明显和农村的实际购买力脱节,造成市场需要的中低档、多系列产品始终生产不出来。

  “老大难”还在作难

  记者在一些返困企业了解到,冗员过多、包袱沉重、管理薄弱等这些喊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仍在困扰着企业的发展。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话题,记者采访的一些扭亏并已具优势的企业,就是因为顺风时放松了这根弦,很快又栽入低谷。在春都集团,去年6月新任总经理的贾洪雷讲了这样一件事:春都在红火时,大手大脚花钱成了习惯,光公款配置的手机、BP机,就没人能说个准数。新班子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改变这种习惯,有一次集中清收中层干部的BP机,院子里堆了一大堆,快到中午时嘀嘀乱响,过去一看,都是约请中午去哪儿赶饭局的。

  如此多的管理漏洞,如此低的管理水平,就不难理解这家曾带出国内一个新产业、红透全国市场的知名企业,经两三年起伏,很快就栽了跟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坚实的管理基础,如何支撑得起企业的高速发展?

  近几年亏盈相间的郑州电缆厂,产品质量在全行业数一数二,城乡电网改造又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但去年账面上却出现了建厂以来最严重的亏损,由4年前当地的盈利大户变成了亏损大户。最直接的原因是资金紧张、开工不足,全年有5000多万元的订货生产不出来,只好退了合同。

  资金何以如此紧张?“人员多、后勤摊子大”是首要原因。总经理韩先敏算了几笔账:企业每年在中小学、技校、医院等“办社会”方面,要花费3000万元;全厂职工6000人、退休人员2000人,去年的工资总额近5000万元。按厂里现有设备能力实际发挥水平,每年产值也就在四、五亿元左右,而同等规模的乡企或外资企业,实际只需要1000人上下,和郑州电缆厂是1:6的比例。有限的资金很大部分用来“养人”,不少设备由于缺钱买原料只好闲置,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空有国内最好的质量,在市场竞争力上也很难比得上“一身轻”的乡企、外企。

  “因人设岗”而非“因岗设人”,是多数返困企业的用工现状。1998年度全省扭亏增盈先进企业、洛阳雪龙面粉有限责任公司,次年又陷入严重亏损境地。去年初新上任的总经理周辛平告诉记者,厂里安置人尤其是子弟的压力很大,两代人同是厂里职工的很多,“四世同堂”的也有;有一套进口设备只需7个人就可以正常运转,但实际上安排了70多人。

  “老话题”仍是敢怒不敢言

  记者采访的一些返困企业,对“吃拿卡要”等来自外部环境的干扰反映强烈,而且在现实中,大多数企业仍是“敢怒不敢言”。五花八门的“要钱”项目累积下来,常常让一个原本就处在盈亏边缘的企业更加不堪一击。

  一家面粉厂是河南省重点脱困企业,三年脱困期由亏到盈再到亏,又回到了原地。厂长告诉记者,企业外部环境这几年不仅没改善,乱伸手的反而越来越多。下岗职工在厂门口开了一个面粉直销点,还没开张两天,收费的人就找上了门,卖的面钱还不够交这费那税的。过几天,办事处的老太太又来要赞助,如果不给,第二天就派人到厂区内数老鼠屎,一颗罚50元。和粮食打交道的企业,能保证生产车间没有老鼠,但厂区几亩地,谁敢保证一个没有,那就等着数罚款吧。

  “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国企改革脱困同样如此。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张放涛认为,一方面,没有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没有职能部门的支持,国企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另一方面,职能部门的阻碍,企业外部环境恶劣,以及一些人为折腾,改革脱困的成果极可能被瓜分甚至断送。河南商丘福源集团两番生生死死,对此是个生动的印证。

  90年代初,福源集团靠“捆绑式”产权改革,使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但改革也触动了内外部不少人的利益,包括一些习惯吃拿卡要的职能部门。在盘活存量资产中,山东小金锣集团租赁了厂里的杀猪生产线和冷库,每月给企业带来近60万元收益。但一些农民赶来卖猪时,往往没进厂就被一些村霸路痞低价强行截走;还有个别交警、防疫站等部门在生猪车辆通过的路口设卡,拦截罚款。企业为此多次报案,但公安机关很少理睬。两年前,小金锣终因“投资环境不好,税费负担太重”将分厂迁往他处。

  少了60万元租赁费,职工退离休工资发生了拖欠,个别人就鼓动少数退休职工到市里告状。市里个别领导和一些部门不分析企业的历史和现状,以此为由,先后派出5个工作组进驻企业,并责令总经理林振衡在审查期间不得外出,随叫随到。人为的折腾,使企业和企业负责人的形象一落千丈,银行拒贷并加快回收贷款,一些正常的业务合同被迫停签。原本为无主管的福源集团,重新划归市商业局领导,自主分配政策也被收回,企业陷入停产边缘。后来在省里领导的关注下,市里撤出了调查组,并表态支持企业改革,福源才恢复了正常经营,外部环境也逐步改善,经过努力又第二次起死回生,扭亏为盈。新华社记者古文洪顾立林(据新华社郑州1月17日电)

 

 

  

 

相关连接

 

青岛日报社/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TEL:(0532)2865859       Email:webmaster@qingda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