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網上媒體 新聞中心> 專題> 時政類 > 正文

民間反腐敗第一律師王榮利︰盯準落馬官員的人

1
青島新聞網 2010-03-17 11:09:56 中國青年報 現有新聞評論    新聞報料

    傳奇

    盯準落馬官員的人

    直到春節前夕,天津紀委的一位退休老干部找上門,激動地握著他的手叫“王老師”,王榮利才意識到,自己終于成名了。

    從去年年初開始,關于一份《中國反腐敗報告》的報道頻繁見諸報端,作者王榮利也被網民稱贊為“民間反腐敗第一律師”。

    然而,成名卻並未改變他的生活,他“蝸居”在北京的一棟老樓里,廁所燈的拉繩常常失靈,每月的租金讓他的負債不斷攀升。

    其實,他的窘迫,從《報告》的外貌就可見一斑。這個統計分析了500余個腐敗案例、被眾多媒體轉載的熱門《報告》,不過是一沓子厚厚的A4紙,連封面都不例外,只能靠著兩顆歪歪斜斜的訂書釘保持著“書”的姿態。

    但它卻永遠不能變成一本書,早在2005年,就有多家出版社的工作人員告訴王榮利,“題材太敏感,沒人敢接。”

    但之後的4年,王榮利還是像“著了魔”一樣地收集和分析案例︰滿屏幕的腐敗案例需要剪切分類,他每天點鼠標點的“手會僵住”;對犯罪年齡進行分析,不懂統計學的王榮利只會用加法和除法,靠在桌上畫正字完成計算。

    可這個盯準落馬官員,儼然是反腐正義化身的陝西漢子,最初的動機,只是“為了出名,賺錢。”

    1988年大學畢業時,他一心想“闖特區”,為了調動方便,還果斷地放棄了分配到法院的編制,但他後來才知道,“送老師一條‘盒子槍’煙”,就能直接拿到“分配到深圳特區的名額”。

    2003年,做了10年企業法律顧問的王榮利決定重回律師序列,他將目標鎖定在了“貪腐”官員上,因為“替他們打官司,油水很大。”

    于是,為政府官員做一次“腐敗案例展示”成了王榮利搞反腐研究的原動力,但很快,就有人提醒他,“你一個民間律師,不會允許你做這個東西。”

    成名幻想漸漸破滅,但反腐研究卻停不下來了。

    臨死跪地痛哭的成克杰,把撲克牌翻來翻去算生死的李真,氣死老丈人的胡長清……這些落馬高官的故事改變了他。

    他想︰如果能把這些匯總起來,做成一份《報告》,遠比自上而下的廉政教育更能打動那些鋌而走險的官員。

    隨後的日子,曾一心致富的王榮利開始脫富致貧了,同所的年輕律師忙碌一年能淨掙20萬元,他每年用在辦案上的時間卻不到一個月,掙的錢還不夠繳納事務所的辦公費用。10年前,朋友出去吃飯都是他埋單,現在出去吃飯,“能不掏錢絕對不掏錢”。

    2009年,50萬字的《報告》終于完成,王榮利也背上了10萬元的債務,這其中還包括幾千塊錢的快遞費用——他將初稿分別寄給了中央黨校、國務院政策研究室等60多個部門。

    可除了新華社總編輯何平給他回信“希望繼續努力”之外,寄出的《報告》幾乎都石沉大海。

    但就是這唯一一封回信讓王榮利真的鼓起了“繼續努力”的勇氣。

    2009年5月,“摳門”的王榮利自費從深圳來到北京,一邊靠為法制類雜志撰稿度日,一邊積極地聯系幾所法學院的教授,他要親手將這份《報告》交給專家,他說︰“它是有價值的。”

    王榮利當年的大學同窗,現在已多是“正處”,從前他希望他們“升官發財”,現在看多了落馬的人,他開始擔心他們“有一天會摔下來”。

    和官運亨通的同學們相比,連續好幾個春節,44歲的王榮利都沒有往西安的老家“帶過一分錢了”,置套新房的允諾也早變成了空頭支票,小女兒總是把他往門外推,“爸爸騙人,爸爸不好”。

    如今,這個自稱“對得起社會,對不起家人”的王榮利已經放下了《報告》的修改工作,準備先去找一家願意收留他的律師事務所上班。他希望這本《報告》能成為他找工作的敲門磚。

    王榮利很喜歡《報告》的封面,每次看完,都“睡得特別踏實”。

    封面上的圖片是他親手制作的——一副手銬,銬鏈的一端是鋼圈,另一端則是一枚唐朝的開元通寶銅錢。(實習生 林衍)

手機看新聞 | 查看所有評論 網友評論
1
用戶名︰  密碼︰ 匿名發表 新用戶注冊
相關鏈接

上一篇︰賀國強︰以黨風廉政建設 反腐斗爭成效取信于民
下一篇︰兩會對反腐話題的關注和討論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