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喜盈門集團董事長紀玉君接受青島新聞網記者的獨家專訪 【青島新聞網 獨家】 青島新聞網3月13日訊 11日上午,在京參加“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喜盈門集團董事長紀玉君在山東代表團駐地接受了青島新聞網記者的獨家專訪。作為一位紡織工業的企業家,除了他所一直關注的“三農”問題以外,在今年的兩會上,他還對企業的節能減排、提高產品質量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成果,認為“不管做什麼,一定要穩扎穩打”。近期,喜盈門把一個破產的輪胎廠買過來以後,又在藍村建了新的工業園,近期又買下了青島原國棉二廠,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做好2300多人安置工作。 冬天過後春天來 面對復雜形勢充滿信心 談到今年的“兩會”與去年相比的不同之處,紀玉君認為,去年的“兩會”是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從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各級人民政府、企業界都是帶著沉重的心情參加,正像總理報告所說的,2009年是極其困難的一年。而今年的兩會,代表們的心情是比較舒暢的,就好比冬天過後春天來了。 他談到,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2009年中國GDP完成了“保八”的任務,全國的GDP達到了33萬億,糧食連續六年增產達到了5.31億噸,財政收入也連續增長。 但在今年的報告中,總理提出經濟形勢又是極其復雜的一年。通過這兩年的對比,通過溫總理的報告,把過去的成績、存在問題,特別是今年新的任務,交代的已經很清楚,代表們對2010年“保八”的任務還是充滿信心。 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 保持農民增收 “三農”一直是紀玉君關注的問題,他認為,“自己是作為農民、工人中的一名代表,對于基層問題的認識,听得多一些,看得多一些”。在今年的兩會上,他就非常關心農民增收、低收入者增收這兩點。 “改革開放三十年了,新中國解放六十年了,我們國家富強了,蛋糕也做大了,但是現在仍然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增產、增收很難。”紀玉君說,國家的糧食生產力連年增長,但畢竟在有些地區,特別是偏遠的山區,這部分低收入的人民群體,生活相對來說還沒那麼好,這和沿海城市、一些較富裕的地方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 紀玉君介紹,今年總理公布的收入數據也能看出來,城鎮人口居民的年人均收入是1.7萬元,農民5000多元,差距不小,還在擴大。特別是從今年春節後,收入的變化能看出農村的生活環境還是比較差的。比方說干旱,南方11個省干旱,影響了農民的增產增收,特別是貴州省92個縣,有58個縣飲水還都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說明了我們國家在農田水利建設上還要狠下功夫。 “所以,群眾這塊蛋糕能否多切一塊?我今年就提出了一個建議,第一條,就是保持農民增收。”紀玉君說,中央要提高國家收購糧食的價格,一件工藝產品起價不是一毛錢、一塊錢,而是幾十塊錢、幾百塊錢、幾千塊錢,總理也說,小麥僅漲了三分錢,農產品價格上要大幅度提高一些。總的來說,低收入群體中的農民群體,和城鎮人口中的下崗失業的低收入者,到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的時候了。這個問題不解決,將影響一大部分人的積極性,影響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低收入者甚至買不起低價房。 紀玉君說,提高農產品的價格,這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杠桿,過去也曾經提出過建議,就是減輕農民的負擔,免除農民的農業稅等,今天要對農民的農產品提高價格,使他們生活過得去,分享改革的成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達到“全面”這兩個字太難了,所以作為代表,我們要建議、呼吁,大的政策由黨和國家來定。“作為代表,積極地呼吁、積極地建議,這是我們的良知,也是我們的權利。” 轉方式調結構 “非調不行,非改不行” 本次“兩會”上,紀玉君還關注了國家企業今後的方向問題。溫總理也提出,企業一定要節能減排,堅持提高產品質量,按照質量和服務的標準辦好工廠,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從改革開放30年以來,國家在追求GDP增長上采取了方方面面的政策,幾十年都以兩位數增長,世界大工廠建起來,我們出國到處都可以看到中國的產品,這是好的一面。回想一下,我們要看到不足的方面,美國、歐洲的大街上有很多地攤貨,一堆一堆的賣,這說明我們重視了量的增長,忽視了質的提高,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就到了加快轉方式調結構的時候了,非調不行,非改不行。”紀玉君表示,結合喜盈門來說,是紡織勞動密集型企業,還有輪胎,耗能也比較大,企業要和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繼續結合好,使企業的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進一步提高,像喜盈門的毛巾,幾十年來科技含量高、功能成分多,國家最早一批納米毛巾、竹縴維毛巾等,都在喜盈門的產品中進行了應用。在今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的毛巾招標大會上,過去是三家,今年只選一家,在這種情況下,喜盈門以高三分的結果競標成功。 所以紀玉君覺得,不管干什麼樣的產品,都要研究質量的提高,它的實用性,價格的合理度,總之,按照總理報告所提到的,把2010年的經濟工作穩扎穩打地搞上去! 喜盈門走過51年 員工就是“一家人” 今年是喜盈門成立的51個年頭,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以三個老大娘,三個彈棉花的軋花車組織起來,從高級社、人民公社、鄉鎮企業,一步步走到現在的民營企業。從1982年注冊了喜盈門商標,同年市人民政府把青島市的公社企業掛上了青島第四毛巾廠的牌子,1995年成立了喜盈門集團有限公司,喜盈門集團一直在穩步增長。 “進了喜盈門,就是一家人!”這是在喜盈門集團內部流傳的一句口頭禪。據紀玉君介紹,喜盈門的文化比較好,班子團結、職工團結、上下團結、互相尊重、和和氣氣的,當官的一定要和職工結合好,因為沒有員工的積極努力,企業做不大,沒有員工的努力,也生產不出好的產品來。喜盈門把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當做文化的一條主線,幾十年來一如既往。喜盈門的文化就是在貫穿的所有干部員工之間,使他們不管干在哪里,想的是大伙的事兒,想的是喜盈門的事業,大股東也好,小股東也好,仍然要為了這個大集體、大團隊去奮斗。外地的打工妹到這里,在這個好的環境下,能很好的安心工作,車間主任就把打工妹當成自己的女兒、妹妹一樣對待,病了去看望,幫助找地方治病,產生了良好的行動,父母來了看到也會放心和高興。 復雜的2010年 持續穩定地向前走 在交流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喜盈門把一個破產的輪胎廠買過來以後,又在藍村建了新的工業園,今年3、4月份,工業園就將剪彩投產,近期又買了青島原國棉二廠,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做好2300多人安置工作。此外,喜盈門還通過國家發改委的支持,市發改委、市經貿委的努力,又接了中央的兩個項目,節能減排的項目,還有海島縴維新項目。 2010年,總理提出來說是極其復雜的一年,當前匯率變化的呼聲也很大,企業也在琢磨著市場的動向,不管不確定因素增加多少,紀玉君表示︰“我們這些干了幾十年企業的廠長經理們,以黨和國家的利益為前提,職工的利益為前提,保住企業發展,使企業持續穩定的發展,這都是放在第一位的,至于廠長經理個人的安危進退,不能說置之度外,但我們認為那是第二位的,我們相信只要堅持黨和政府指出的路子,持續穩定地向前走,相信2010年的工作困難會一個個去克服,目標會一步步實現的。”(青島新聞網記者 辛梅 李志強 張以波 攝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