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7月召开的山东省委十届十二次会议确定,山东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精准有效的措施推动稳增长调结构,着重把握“四个关键环节”,努力实现八个方面新进展。围绕这个主题,10月12日,“新常态·新定位·新提升——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大型采访活动在济南启动。活动将通过全国新媒体的视角,全方位展现山东在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迎难而上、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和成就亮点。
10月7日起,大众网、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山东手机报、大众网官方微博、微信全平台推出系列文章——行稳致远在担当,围绕“一个定位,三个提升”,从项目园区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以及促进消费改善民生六个方面,宏观讲述山东“稳调”故事,全景呈现为“走在前列”而奏响的山东乐章。
“行稳致远在担当”(90)
发挥金融催化作用 助推山东深入融入“一带一路”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陈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挥金融能动性对于山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重大。大力发展金融业,发挥其催化剂、助推器作用,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山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投融资水平、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一带一路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山东省金融业有了较快发展,对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
山东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促进我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构筑山东对外开放新优势,有助于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继续走在前列。目前,需要继续加大与山东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高水平金融产业化的支撑,推进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一带一路的金融改革。
金融服务“一带一路”的具体表现是推进跨境产业、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可及性、便利性和安全性。可及性是指发挥金融的融资功能,使得各类跨境合作项目能获取必要的,而且是成本可以承受的资金支持,主要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资金不足或昂贵问题。便利性是指通过金融机制消除各类跨境合作的障碍,例如解决货币兑换、支付结算方面障碍,以促进交易顺畅进行。安全性是指发挥金融的风险管理功能,降低各类跨境合作中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信用风险、人身财产风险等。
(一)增加跨境产业、贸易和投资合作融资的可及性
银行信贷支持。大力发挥国开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加强与国际开发性机构(如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以及国际知名商业银行开展合作,借助其他合作机制实现多渠道融资,并积极考虑参加国际银团招标,借助辛迪加贷款方式降低风险,扩大贷款规模;丰富业务品种,积极开展国际并购贷款、工程项目贷款、国际保理等创新型金融业务。
同时,鼓励机构投资者、民间资本的介入。鼓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参与投资。目前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的监管政策都允许其将资产规模的20%进行海外投资,可以通过扩大QDII 额度和范围、改善外汇管理等方式,促进这些长期资金积极参与。鼓励民间资本通过PPP、BOT、PE 基金等方式参与投资。
(二)增加跨境产业、贸易和投资合作的便利性
加强金融机构合作和业务合作。支持沿线国家金融机构与中国在对方境内互设分支机构。在境内外本外币密集使用的地区尝试设置兑换点和自动存取款设备,便利小额现金交易。探索建立同城票据交换市场,便利口岸及接壤国家双方资金清算。在国内边境地区探索建立国际大宗能源、棉花等商品现货或期货交易中心。加强各国金融领域的信息交流、人员培训和项目库建设。
(三)增加跨境产业、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安全性
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的避险功能。拓展出口信用保险的业务范围,花小钱保大钱,特别是大力发展中长期业务。改善现有海外投资保险的制度设计和运行,开发外汇保险、海外无捆绑贷款保险等新产品。
同时,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各类与海外投资活动有关的人身和财产保险。通过在沿线国家建立分支机构或者与本地保险公司开展合作等方式,为海外合作项目提供财产保险、责任保险等保障。
此外,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山东企业走出去最缺高端人才,建立专家咨询机构。
(四)利用山东金改成果,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科技与金融是市场经济下最活跃的元素,未来竞争是科技金融融合的竞争。加大科技金融融合力度,山东企业走出去同时,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同时,实现文化与金融的融合。文化具有逆周期性,经济不好,却是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时机。美国大萧条催生好莱坞,亚洲金融危机催生韩流,这次大危机应该催生山东文化产业发展。山东是文化大省,文化产业、文化企业搭上一带一路快车做强做大,提高文化软实力。
此外,还要用好用活产业基金。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的杠杆、放大效应,撬动银行贷款,拉动社会资金跟进。争取国家级产业基金支持,山东设立自己的产业配套资金。(作者系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财经大学当代金融研究所所长)
上一篇:经济新常态下的山东财政改革
下一篇:山东经济新常态:中长期趋势与短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