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安全生产治理体制机制
(一)建体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牛俊宪任指挥长、17个重点行业领域牵头部门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的安全生产治理指挥分部,设立综合协调组、舆论引导组、工作推进组三个工作组,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研究解决重要事项。向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汇报安全生产治理工作5次,向六项治理总指挥部汇报安全生产治理工作10次。
(二)建机制,规范治理秩序。一是建立会议协调机制。组织召开各类安全生产会议25次,分析形势,部署工作,协调解决重大事项。二是建立调度通报机制。指挥长先后4次听取各行业主管部门阶段性工作汇报,逐个行业点评分析,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指挥部编发简报(专刊)74期。三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市政府领导带队深入基层和所管行业领域开展5轮督查。各行业主管部门持续开展专项检查督查,共抽查企业9703家,排查隐患9597处,排查整改重大隐患156处,查处非法违法行为61起,关闭取缔71家。四是建立社会参与机制。与市总工会联合开展“查隐患、保安全、促发展”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启动仪式当日现场发放印有“12350”隐患举报字样水杯5000个;印发“12350”安全隐患有奖举报电话不干胶贴1万张;与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合作,每月四次以短信形式进行安全生产公益宣传,加大“12350”安全隐患有奖举报知名度。1-10月份,“12350”接听电话3074个,受理有效举报529件,兑现奖金7.95万元。五是建立氛围营造机制。与我市青岛电视台、半岛都市报、青岛新闻网等新闻媒体开展战略合作,在有关媒体发布各类信息150余条,在青岛电视台播出专题栏目13期,发布安全生产提示短信1万余条。组织机关干部129人次开展2次安全生产治理“进社区”义务奉献日活动,发放宣传资料3200份;参加了“六项治理大家谈”栏目和《行风在线》,与广大市民进行了交流互动。进一步加大媒体、网络曝光力度,目前已公开曝光重大隐患8批,发生死亡事故的工矿商贸企业61家,关停的涉氨制冷企业279家。
(三) 织网格,完善治理体系。调整优化全市监管网格,核查通过监管企业35684家,已有1.1万余家重点企业明确了属地和行业监管责任人。开通社区网格化终端,配备社区安全巡查员4757名。
(四)严问责,强化警示震慑。依法对74起工矿商贸事故进行调查处理,严肃查处3起涉嫌瞒报事故;依法对9名机关工作人员予以党纪、政纪处分,其中1人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二、强化措施落实,大力提升安全生产治理效果
(一)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按照隐患排查治理市长令和52个行业6804条隐患排查指导标准,推动企业自觉开展隐患查纠。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和带储存经营持证企业、非煤矿山、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全部达到三级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435家加油站通过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1025家小微企业通过评审验收。6月份开始实施了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重点落实企业安全生产承诺、诚信报告、诚信评价、诚信档案、“黑名单”管理和诚信监督6项制度,引导企业切实增强安全主体意识。
(二)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截至10月底,全市共检查企业5.2万余家次,排查整改隐患4.6万余处,打击非法违法行为2.7万余起,责令停产停业整顿244家,取缔关闭506家。
(三)加大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力度。前三季度,全市累计挂牌督办重大隐患316处,完成整改248处;其余除8处油气管线隐患延期整改外,将于年底前完成。
(四)开展“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截至10月底,全市检查企事业单位和场所17949家次,打击非法违法、治理违规违章行为6384起,暂扣或吊销许可证21家,关闭取缔73家,责令停产整顿305家。
(五)实施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培训考核企业“三项岗位人员” 54796人次;培训29个行业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3.6万余人;对发生事故企业的108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强化培训。
三、下步治理措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形成治理合力。加快推进社区网格化终端开通和安全生产巡查员队伍建设,将每个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监管部门和网格责任人。
(二)突出重点方面,继续开展专项整治。继续实施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和“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抓好重大隐患挂牌督办,严格落实“四个一律”措施,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
(三)抓住关键环节,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推行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强化新闻曝光和“黑名单”制度,对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发生死亡事故的企业进行公开曝光。
(四)加强宣传教育,贯彻新《安全生产法》。年底前,按照属地和行业对所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全部培训到位,利用移动传媒、微博、微信等媒体推送新安法相关知识,提高新安法在全社会的宣传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