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青岛精神病人达8.7万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3-05-06 12:22:32 字号:TT

  《精神卫生法》5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其中明确提到,家属甩包袱、遗弃精神病患者,将被起诉。记者采访了解到,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八个封闭病区每个病区几乎都有住院很多年的病人。虽然不是明着“甩包袱”,医药费还会交,但有的已康复病人家属就是不往家接,把医院当成了“养老院”。还有很多精神病患者家庭,因为害怕被人说,通常都不会将患者送往医院治疗……

  该进的进不去病耻感是主要原因

  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孩子患上精神分裂症被迫退学在家,可怕去精神病院看病住院影响孩子的“名声”,将来长大了娶不上媳妇,母亲一直阻止不给孩子看病。疼子的母亲险些被自己亲生儿子要了性命。

  怕儿子娶不上媳妇,不治

  孙静(化名)和丈夫老家都是菏泽农村的,婚后俩人育有一儿和一女,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好的教育,她跟丈夫在2007年的时候来青岛闯荡,由于俩人都能吃苦也肯干,几年下来租了个小店铺,做起了小生意。虽然赚钱不是特别多,但是一家人生活也算平淡幸福。

  可自去年开始,16岁的儿子张强(化名)成了一家人的心病。一直比较内向的孩子自从转学过来以后,因为家庭条件比不上同学,一直比较自卑,而孙静和丈夫那些年因为忙于创业也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直到发现孩子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不仅不愿跟人说话,甚至动不动就动手打人,连自己最疼爱的妹妹都打。孙静去管教他,还想跟她动手。

  好好的孩子这是怎么了?孙静带着张强也去医院看过心理医生,诊断为因学习压力大,长期自卑等不良情绪导致的精神分裂症,并且出现幻听、妄想等症状,建议住院治疗。可孙静担心,孩子年纪轻轻就住精神病院,长大了媳妇都娶不上,就没给治。

  孙静找借口给儿子办了休学,家里的生意也全交给了丈夫,她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偏方自己在家给孩子治病。可药不对症,越治病情越严重。任家人如何劝说,她仍然坚持不去医院,“送到那种医院,孩子这辈子算毁了,治好了又怎么样?让人知道,还怎么娶媳妇?”

  病情日益加重,张强开始对母亲拳打脚踢。孙静熬制的药汤在他看来是配置的毒药。孙静忍着,直到张强向她举起了刀子,拼命刺下,声嘶力竭要跟她同归于尽……送到医院后,孙静跪求医生救救自己的孩子,她悔恨自己的“溺爱”反而耽误了孩子的治病时间。

  重型精神疾病患者全市8.7万人

  像这样讳疾忌医的病例不止一例,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姜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也表示,因为现在社会对精神病人仍然存在的歧视,让部分患者难就医——一位小学老师得了抑郁症因为没有及时治疗发展成了精神分裂,自己不想活了。她怕自己死后,女儿没人照顾,自己亲手杀死了女儿又选择自杀。结果女儿没了自己却被抢救过来。

  此前数据统计,本市重度精神患者的发病率已占到1%,相当于说一百人当中就可能会有一个重度精神病患者。如果按照这个比例算的话,根据青岛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青岛常住人口是871.51万人,也就是说,重型精神疾病患者有8.7万多人,除了掌握的3.2万多,还有5万多人是“流浪”在外的。

  “这里面有一些可能到了外地求医看病,有一些可能病情是比较稳定的,但肯定会有一些病情不稳定需要住院治疗的没有住院。”王主任说。

  病房一直“超负荷”

  10多名医护人员需要照顾80多位老人,原本开放的病床是550张,但实际上能达到850张,而且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医院医教科董主任说,“没有办法,医院没有权力强制病号出院,病床满了,但还有的千方百计挤进来。有的病人放到门诊大厅就不见人,医院也只能是先救治病号。”就在采访的当天下午,门诊上还接到了一位病号,因为各病区都“满员”,董主任好不容易才协调出了一张床位。

  现在病房这么紧张,董主任说,一个原因是现在病人在增多,虽然说社会上对精神疾病的观念扭转比较慢,但整体上重视程度在增加,到医院看病的病人多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病床流转不合理。像本该出院的病人不出院,长期霸占着病房,占用医疗资源。”董主任说,里面的不出去,肯定就导致外边的一些病号住不进来。

  病耻感等情感因素占主因

  “以前因为经济原因治不起病而放弃治疗的患者有一些,尤其是下面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市患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医保、新农合等报销比例的提高,现在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的比例越来越小。”王主任说,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情感因素的原因。

  医教科的董主任也说,情感因素是阻碍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其实精神疾病跟其他疾病是一样的,都是一种疾病,但人们还是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家人害怕一旦接受治疗便会被别人当成笑话、担心儿子娶不上媳妇、害怕治疗会引起副作用反而更不好、不忍心看家人住进来。就是因为这些情感因素,有时反而阻碍了患者的治疗。

  “其实在《精神卫生法》出台之前,在没有患者或患者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医务人员也不能对他们强制治疗的,除非已经发生了相关事故,由公安机关送到医院。”王主任说,在社区调查时,有时也很无奈,明明家里有一位精神疾病患者,但家人就是不承认,拒不接受治疗。

    想出的出不来常年住院无家可归

  市精神卫生中心一共有八个封闭病房区,在每个病房区里几乎都有这样住了很长时间的病人。有这样一位病人,11岁的时候发病入院,后因病情反复又多次住院出院,现在已经50多岁,一住就是20多年,家对于他来说,概念已经十分模糊。“年轻的时候,父母还给他找了一个农村媳妇,俩人还生了一个女儿,后来父母去世了,妻子也不在了,就剩下了一个女儿,联系也是很少。”医生说,像这样的老人很多都是在医院终老。

  妹妹病好,哥哥不让出院

  除了因为家人离世,无人照顾的病人被留在了医院,还有一些病人明明病都已经好了,达到了康复出院的要求,但是家属硬是找各种理由拒绝接患者出院。中心医教科的董主任跟记者说了这样一个病例:

  李美(化名)因为年轻时精神受了刺激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后来心结越积越重,得了躁狂症,还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病症。家人一句话说不对,就能激怒她,而一旦发怒,李美就觉着连家人都在嫌弃她,怒火中烧的她甚至连自己的家人都会攻击。

  被家人送到市精神卫生中心,经过医生一段时间的治疗以后,李美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而且通过观察已经十分稳定,可以出院回家休养。可是当医院通知家属接病人出院的时候却遇到“推脱”。

  病人的家属哥哥、嫂子到了医院以后说曾遭到患者的恐吓,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回家以后万一再发病怎么办?要接回家也可以,但是医生必须得给写一份“保证书”,保证病情不再发作。可哪怕一个正常人受到刺激也有可能犯病,何况说一个病人,回家后不按时吃药、家庭争吵受到刺激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发病,这个谁也保证不了。但家属拿不到保证书就不出院,最终李美只能暂时留在医院继续做康复治疗。

  常年住院变无家可归

  “你明天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这是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一位治疗师给病人布置的作文题,而病人的答案让治疗师看着都心酸,有一位住院二十多年的病人写道:我明天最希望做的事情就是,回到家里睡觉、起床,做操锻炼一下身体,然后上街买菜、做饭吃过午饭在家午睡……“他们其实最希望做的就是回到家里,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生活。可就是这样简单的要求对于有的精神病患者来说,却实现不了。”该治疗师说,通过治疗她发现有一部分病人其实已经达到了出院的条件,但是因为“无家可归”,让他们只能留守在医院。

  医教科的董继承主任说,“现在每隔一段时间也会让符合条件的患者回家住上几天,然后再回来,温馨的家庭环境对于多数的患者病情的康复都是有好处的。”董主任说,具体的比例不好估计,不过还是会有这样的一部分患者,他们虽然达到了出院的要求,却送不出去,因为常年住院,尤其是双亲去世的病人,再加上兄弟姐妹少的,一年能来看望两三次的就是很好的了,有的到了医院交完费用就走,来了都不看一眼。”

  房子成留守原因之一

  董主任说,这么多年下来他发现有四类人是最容易被“留守”下来的,首先第一种就是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

  还有一种就是反复发作的病人。本身在医院治疗以后病情稳定了,但因为家庭关系不和谐、回家以后没有按时吃药等原因导致病情再次发作。“回家以后不按时吃药然后导致病情出现反复的病人我们遇到太多了,尤其是一些带有攻击行为的,反复发病两三次,家属一般就不敢往回接了。”

  第三种情况就是有的病人患病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一直由父母或以前工作单位照顾、负担医疗费用,但有的单位改制或者破产,不再负担医疗费用,有的年纪大的父母也已离世,这样的病人也很难往回接。

  最后一种情况,董主任说,虽然比较少,但是确实存在,房子也成为部分精神病患者有家难回的原因之一。现在房价越来越贵,父母留下的一套老房子动辄也是百万遗产,还有现在旧城改造、旧村改造的地方也很多,“精神病人虽然是病人,但他们也应该享有合法的权益,怕他们回去以后分家产或者分房子干脆就放医院不管了。”

  无聊致病友“回潮”

  市精神卫生中心一位刘姓医生跟记者说,医院里有的病人是因为没有家人或家人不接等原因被迫留守,而还有一部分病人却是主动回医院的。“有好几位患者跟我倾诉,想自食其力找份工作,可用人单位一听曾得过精神疾病,就不收了,而小区里想找个人说话也找不到,在家里甚至都被家人‘嫌弃’。与其在家无聊还不如到医院住院跟病友聊天呢。”

  ◎联合“搭路”帮患者回家

  里面的不出来、外面的进不去,如何改变这个现状呢?《精神卫生法》的出台明确了责任,针对不同的患者,公安、民政、街道、社区等不同部门应该承担起自己相应的责任。“医院应该承担的是治疗的责任,通过公共卫生的宣传让更多精神疾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不是精神病人康复养老的机构。”一位负责人说,随着《精神卫生法》的出台,各部门应该各自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通过接力搭桥,让精神病患者能够在医院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回家后有长期的康复服务,并且帮助他们找到以后的出路,这样才能真正的让患者回家,并且安心在家。(记者 尚青龙 实习生 王静)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