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内,每千人口医师数将达到3人;到2015年底,卫生资源布局和结构更加优化,全市居民一小时三级医院服务网初步建立。记者昨天从市卫生局获悉,该局制定《关于医疗水平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提高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能力,提升全市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实现人民群众从“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跨越。
打造一小时就医圈
根据《关于医疗水平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我市卫生系统人才梯队结构和素质显著提升。到2015年底,医疗卫生人才总量、人才团队结构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和现代医疗服务业发展需要,全市每千人口医师数和护士数分别达到3.0人和3.3人;引进和培养一批国家级学科团队及学科带头人。
我市的医疗体系布局和规范化建设将显著提升。到2015年底,卫生资源布局和结构更加优化,全市居民一小时三级医院服务网初步建立;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医学科研和教学体系基本健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达标等任务基本完成,临床路径管理全面推广普及;研究创新型医院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医疗技术显著提升
意见指出,我市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显著提升。到2015年底,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健全完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成为日常工作规范;常见疾病标准化服务得到全面普及;医疗服务质量和优质护理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山东省疾病谱内的所有疾病完全可以在青岛得到规范治疗;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特色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明显,管理更加规范,地位更加重要,中医药服务在医疗总服务量中的比重有所提升。
到2015年底,我市将建成若干家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医疗卫生、医学科研和教学机构;形成一批全国、山东省医学领先学科(专科)和重点学科(专科);建成若干家提供高端技术服务的民营医院;建成青岛医学科学院,医学园区建设和现代医疗服务产业初具规模。
建立5个院士工作站
我市将实施“青岛卫生英才135工程”。到2015年,引进、培育10名左右能够引领全市医学技术发展、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医疗卫生高端人才;引进、培育300名左右医疗技术精湛,科研能力强,服务质量优良,能够带动学科发展的卫生重点人才,其中,引进、培育100名左右市级优秀医学临床专家,通过引进医疗机构引进高级专家200名;面向国内外高校,招聘高学历支撑人才5000名左右,其中,博士200名,硕士2000名左右,大学毕业生3000名左右;培训技术骨干5000名左右。
2015年前,我市将建立5个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省级以上专家工作站(室)。通过海内外招聘、引进高端医疗机构、与医学院校和高水平医疗机构合作等多种形式,到2015年,引进5个左右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团队。
提升农村医疗服务能力
意见提出,我市将统筹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国家级高水平医院在青设立分院的进度,加强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市立医院、市海慈医疗集团设施建设和学科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成立足山东、辐射全国的医学中心。加快建设和促进市中心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八人民医院、市妇儿医院、胶州中心医院、西海岸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部医疗中心、青岛眼科医院等三级医院建设,成为区域性医疗中心。
提升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能力。改善城阳区、黄岛区和县级市人民医院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服务能力,使其床位规模和医疗水平达到三级医院标准;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董家口港城、空港新城等城市重点区域和重点城镇的医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健全全科医学服务体系,促进医学中心、医疗中心实施专科门诊与普通门诊分离,完善社区首诊、急慢病分治、双向转诊、全科医师选择专科医生等科学的就医体系,到2015年,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借助信息化建设工程形成医疗服务信息互联互同,医疗服务资源有效共享,医疗服务能力协同提高。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其内发展10所中医专科医院。
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00%的社区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和70%的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建设区域相对集中、气息浓厚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国医馆”)。
打造高端医疗服务
我市今后将引进高水平医疗机构。比如,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医疗机构与国家级专家团队来青办医或合作,2015年前,争取引进2-3家国家级水平的医疗机构在青举办医院(分院)。我市卫生部门还将制定现代医疗服务业发展规划,促进现代医疗服务业与休闲旅游业相结合。积极鼓励和引进社会优质资本举办提供高端医疗技术的民营医院和高端临床体检中心,举办中医馆、养生保健俱乐部等健康服务机构,发展整形医学、康复医学、医学美容等现代医疗服务业,不断丰富和优化我市医疗卫生资源,形成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品牌。2015年前,设置20家民营医疗机构,支持开泰耳鼻喉医院、思达中狮国际心肺血管医院、城阳古镇正骨医院等扩大规模。(记者 王磊江)
相关链接
我市医疗卫生概况
2011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80.1岁,婴儿死亡率3.31‰,孕产妇死亡率9.51/10万,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96.56/10万;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为568.80/10万,占死亡总数的88.04%,死亡原因前五位顺位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依然是危害全市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2011年末,青岛市各类卫生机构2549个(不含农村卫生室),其中,医院170个(包括三级医院14个,二级医院52个,一级医院68个);乡镇卫生院11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9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4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818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
设科教兴医基金
我市卫生系统将建立健全经费投入长效机制,明年拟设立1.5亿卫生科教兴医专项基金,用于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国内外优质医疗项目合作。对国家、省、市重点学科(专科)建立财政补助制度,重点支持具有冲击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领先学科(专科)的发展;建立特聘岗位协议工资制,对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实行终身专家制度。各卫生机构要加大对科教工作的投入,科教经费开支达到本单位预算总支出的2%以上,重点学科财政补助经费和各单位科教专项经费只能用于科研项目和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