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赶庙会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的风俗习惯,就全国来讲每个地区、每个都市都有庙会,例如北京的厂甸庙会,上海的龙华庙会,南京的夫子庙庙会,洛阳的关林庙庙会都闻名遐迩。而我们青岛早年间则有天后宫庙会,如《海云堂随记》所云:“每届新正,群集天后宫庙,焚香祝祷,年复一年,代代如此,已成积俗。”近年来,每到新春佳节,天后宫则举办各色民俗活动,热闹非常。 而在我的记忆中,对童孩时的下村庙庙会也既现在每年初九举办的萝卜会印象最为深刻。我们家住的地方离下村庙非常近,初九一大早就去庙里成了惯例。跨进前殿看到青龙白虎之后,再到后面各殿看彩塑的各路神仙和彩绘的天上人间各种故事传说。庙院的一个角落见有许多妇女进进出出,大人门叫小孩子不要进去,后来才隐约听说那是去“拴小孩”的,知道了那原来是不孕妇女的救星。等到出来庙门时,大街小巷已是人声鼎沸,布满了地摊。一边穿梭在大人们中间,一边欣赏着吃的玩的,确乎有着无限的情趣。有纸做的风车,在风中飞快的转动;有金属做的小鱼,可以在一根细铜丝上游动;有竹子做的青蛇,拿在手里摇摇摆摆的。大人们领着的小孩子手中口中也少有空闲,或用手摇着机枪发出答答声响,或手中擎着气球和糖球,或用嘴吹着喇叭、竹哨、咕咕咚(玻璃做的葫芦状,用力不匀极易吹破)。路边拉洋片的则一边用手敲打着锣鼓,一边说唱着不断重复的故事。靠墙的地方还有打气枪的,因囊中休涩的缘故我从不问津。游逛一圈,如果能在路边的地摊上喝上一碗又香又酸有辣的凉粉,再买上一只呜呜叫的泥老虎,一年中便有了无限的回味……
前几年我还赶过湛山庙会,翻看日记,那是某年的5月19日,旧历的四月初八,也就是浴佛日,恰好在星期天。当朋友告知我庙会上有许多书摊时,我便放下手头的工作欣然前往。虽然已连阴多日,当天却云开日出,照得人暖烘烘的。隔着庙老远的街道和空地上密密麻麻摆满地摊,真可谓南北货物大展览。不管是瓷器、木器、竹器,还是字画、古董、书籍,无论是吃的、喝的、用的,还是敬佛的、玩耍的、穿戴的一应俱全。而我却无意顾及这一切,只是匆匆奔书摊而去。半日下来共“淘书”五册,其中《鲁迅旧诗浅释》、《中国民俗与民俗学》,这正是我在寻找的书。 近年来,萝卜会已迁移到儿童公园,湛山庙会也已不复举办,我去的最多的自然是海云庵庙会,又称糖球会,十几年来越办越红火,已经发展成“中国十大民间集会”之一。据手头一本九五年版的《中国庙会大观》记载,海云庵始建于明代,原为崂山神清宫下院,供奉关羽、周仓、关平神像。海云庵建成后,民众为保佑丰收,祈求出海人的平安,遂于每年的第一个海潮日——正月十六定为海云庵庙会。我去赶庙会的动因主要还是为买书,同时感受一下这太平盛世、欢乐祥和的气氛。每次去我都是从嘉定路和人民路交叉口步入,一路走下去,会看到好多地摊,好多货色,特别是路旁捏五彩面人的(如孙悟空、猪八戒、古代仕女等),把糖稀吹成各种动物造型的,均为平时少见,吸引了许多小朋友驻足。赶庙会的人,不但来自山东各地、大江南北,并且还时时可见手中擎着糖球、打着手势问价的“老外”。及至走到街心广场,只见路边一溜摆开许多高棚,棚上高悬着“高家糖球”、“赖家糖球”,“老北京”,“一品香”等字样,大棚周围还用气球、模型大糖球编成花样招徕顾客。每个摊前都是人头攒动,难以靠近。听说近年来庙会上的小吃街也特别红火,青岛海鲜、姑苏梅花糕,乌镇臭豆腐,韩国炸糕,内蒙古烤羊腿,东北甜玉米,泰国果冻和杭州笼包等八方珍味都有,但我却难有时间去享受一番,庙会上举办的文艺演出,剪纸表演以及摄影绘画展出等我也少去观览,因为我的时间大都泡在书摊和古玩摊前。无论如何,每次前往买回几包书来自己闲看,买回几支糖球给孩子们吃便成为不变的课题。(来源:青岛新闻网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