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在前面的话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东亚新兴工业国家,都在当下中国现状的时刻,经历了一场深刻而重要的转型。从早期以投入自然资源或资本带来的增长,转向以技术进步或提高效率带来的增长,专家称之为“现代经济增长”。 如同计划经济时代闪耀着工业化文明的光芒,而后经历着繁荣与长时间调整,四方区的历程也同样述说着这一逻辑。因此,转型的理由在这里变得更为急迫和充 对于四方区来说,虽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还未成正稿,但转型升级却早有方向: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区、增强城区综合服务功能。 展开来说,四方所着眼的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改造提升,另外就是新兴战略空间布局。 四方特别依据业已实施的“两翼带动、组团发展、园区支撑、轴线辐射”的战略部署,创新的区域规划逻辑正在发挥作用——即从西部的“欢乐滨海城城市综合体”和“环湾生态走廊”到东部的“新都心”;从以技术、文化、商贸为片区特色组团发展到引导、规划、形成新的园区建设;“两纵两横”的四条商务景观大道则全面辐射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延伸扩展。 然而,经济的转型本质上是一个重新划分市场和政府的边界的过程。如果我们把这种划分到放到一个老工业区向新兴服务业过渡的阶段中去看,那么,我们将发现政府功能能否随经济发展而作出调整,将被赋予多层次的要求。 在经济增长现代化的同时,呼吁政府现代化也比以往更为强烈。一个有着更强自制力的政府对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该有更清晰划分。比如说,政府如何能为经济转型提供一个保护知识产权、支持创新、能让企业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又比如说,当经济转型更多是依靠工程师、设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为支撑时,政府如何保障他们不被高房价所挤压而离开,如何让城市成为一座宜居的创造力之城。 这意味着,不仅是企业需要转型,政府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转型主体。政府治理方式转型提供的制度环境,将关系着或留在、或即将来到这片热土的千万企业如何完成持续发展的蜕变。 配套载体多元化体现参与经济全局化的时空规律 可以说,四方近些年的大发展,无疑于在政策性的突破,也来源于全社会各个层面的创新。也就是说,政府在政策制定、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龙头企业发挥了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而科研机构则发挥了创新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简而言之,四方区的首要目标就是刺激区域经济发展。这本身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是主政者对于四方的全部期望。他们更希望落脚处不仅体现在旧城旧村改造,也不仅仅是短期内依靠某一方面的经济规模增长,而在于其能够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协调发展上探索出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因此,每一个时间节点的载体建设并非简单的“腾笼换鸟”,实际上他们早就找到了可以深度学习的榜样——上海的杨浦区。“四方区就是杨浦区的缩小版”。四方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刘传伟一语中的。同样是有着辉煌发展历史的传统工业城区,同样拥有绵长的沿江或沿海岸线以及区域优质资源。最终杨浦区 “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倍受联合国人居署推崇,成为发展中国家传统工 业城区的样本典范。“我们希望四方区也能成为青岛转型的成功个案。” 看着四方区始终不甘落后的决心,仍有很多人带着怀疑和不解的目光:是什么让这个困难重重的区域如此雄心勃勃?四方人用务实和肯干的个性作出了回答,让梦想照进现实。 不论是依托强大的中心城市优势资源,建设园区、组团发展,还是转变发展模式,打造综合服务型功能区,亦或是为优化城区功能进行的老企业搬迁、旧城旧村改造等等,实际上就是四方区如何对接国家战略,在“环湾发展”大格局中找定位、“借东风”的有力佐证。 在四方区委宣传部,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2009年,四方区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50亿元,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增长9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亿元,增长8%;三产增加值86亿元,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亿元,增长18%。全年实际利用内资26.4亿元,增长22.1%;实际利用外资8070万美元,增长116%;该区全口径税收收入实现25.5亿元,增长44.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1.6亿元,增长17.7%;区级财政收入实现6.3亿元,增长17.2%增速连续十个月位列十二区市第一。 在“经营区域”理念下推进产业链不断延伸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让后发展的地区迎头赶上?如何让服务型产业快速的加入到产业链中?在目前政经架构下,产业园区以企业主动发展为主的总部经济综合体建设模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产业园区成功的关键,在于其给予各种服务对象所带来的价值。 “例如我们不能在生产制造业发展的城市建造企业总部,也不能再小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打造生产基地。”刘传伟说,所以“四方模式”就是要进行跨地域、跨园区的品牌复制,这是适合政府和园区快速建设发展的最佳选择。 区域经济的经营理念在四方区得到了充分论证。产业培育从单体龙头项目落户到以一个项目延伸出一条产业链,从企业集群到区域化的产业集群,最终打造一个可持续的、集约化的发展格局。 我们注意到在近些年引进的内资项目中,四方区服务业项目占比逐渐加大,直至2010年上半年引进占比100%,主要是现代物流、总部经济、中介担保、科技信息、创意产业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项目。例如有德玛物流、中外运山东外运等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项目;以TESCO、国美、中建筑港等总部企业为代表的总部经济项目;以海旭投资担保、华商汇通和温商担保为代表的中介担保项目;以德国朗盛、百灵信息、百森通、利安百通等位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信息项目;以及一大批建筑设计创业企业。 正如四方区服务业发展局阚常宝所言,“我们在招商时不仅要看项目的先进性和持续性,还看项目在园区产业发展中的‘链接性’,拉长园区产业链和物资循环链,实现‘链式发展’,逐渐形成一个全面稳定的经济发展趋势。” 当然,外商对于招商团队的专业化和当地的投资环境更为看重。为此,四方区明确了“大招商”的理念,形成专业招商和辅助招商相结合的工作格局。招商促进科科长崔超对本刊记者说,许多大项目的顺利招入很大原因来自于思路和方法的创新,比如会结合开发商的意图树立一个主题,然后结合区域特色调研的结果,共同规划方案做到“量体裁衣”,实现了从政策性招商向规划招商、环境招商的转变。 据四方区招商促进局局长迟永杰介绍,截至8月底,四方区预计累计完成内资项目417个,其中完成新项目402个,新注册资金12.48亿元,其中500万以上项目45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24个,5000万以上项目7个,过亿元的项目4个,例如泰能中石化、国信地产都将在9月份完成注册。 这就是“经营区域”的意义所在,招商“有责任在推进改革创新方面为全区做出表率”,更是对主政者能否清醒而迫切的认识当前形势的深度考验。亦如,今后的改革可能都要涉足深水区。在深水区,石头可能都潜藏在水下,摸着石头过河的难度必然加大。因此,千万不要将新一轮的经济大发展仅仅演变成跑马圈地大搞房地产。如果仍抱着这种老思路,走老路、吃老本,免不了又将难以为继。 创新与保护协调布局助推一座新城的崛起 两翼带动、组团发展;园区支撑、轴线辐射。从工业化起步,到产业板块特色集约利用,再到配套园区建设,四方区正在探索的是产业、社会、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之路。换而言之,这里演绎的不仅是一个狭义区域的制度创新。 在地图上,连线8个山头,恰似一折线,这隐喻着把目前转型后的“滨海新区”与城市人脉保护有机结合的真实轨迹。而以行政纲领性文件,或一时的主流陈述为线的梳理,实为讨巧而又直指核心的尝试。 按照山东省“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实施和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推进,四方区位列主城区之一。随着全市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的加快,如果说五年为一变,那么“十一五”则是全区上下抢抓机遇、真抓实干的五年。大量老工业企业搬迁将为四方区优化发展环境、进行新的产业布局奠定空间优势。 2008年以来,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竞相签约并入驻四方。1月9日,总投资1亿美元、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的英国最大、世界排名第三的商业零售企业特易购购物中心开业,成为四方区改革开放30年招商引资工作的里程碑;7月29日,第一个五星级酒店项目、全球最具影响力品牌酒店集团20强——尼斯酒店填补了四方区高档次酒店的空白;万科、保利、中海等越来越多的房地产高端企业参与城市建设;红星美凯龙、乐天玛特、otto(世界500强)、华润万家等国内外知名连锁商业相继签约落地,依托这些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方区终于实现了从单一项目招商到项目集群引进的“大跨越”阶段。 而原本拥有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也为四方区发展服务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新材料研究应用领域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大学、在建筑设计领域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理工大学;以南车、北车研究所为领军的企业研究机构群和勘察设计院等研究机构;还有以海尔、纺织、机械、泰能等为主的制造企业和能源企业群。 而今,新城核心区规划框架基本拉开,四条商务景观大道的改造将成为周边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线。胶州湾畔一座“宜商宜居宜创业”的滨海新城已经显山露水,逐步形成。 |
上一篇:四方从未这么“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