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综合类> 四方建区60周年> 新闻速递 > 正文

回溯“青岛往事”的时空隧道 青岛民俗馆打造城市记忆坐标

来源: 2011-06-30 15:56:13

漫步者说

回溯“青岛往事”的时空隧道

青岛民俗馆打造城市记忆坐标

撰文/崔燕   

今年将迎来建制120年的青岛,是一座善于保留记忆的城市。如今,随着青岛民俗馆开门纳客,常年展出跨越百余年的“青岛故事”,与四方区和青岛市有关的青岛记忆愈发鲜活与真切。

青岛民俗馆位于四方区海云街1号,毗邻有500多年历史积淀的海云庵。在这座“口”字形的仿古院落,一件件有故事、有味道、有底蕴的老物件,生动地

“诉说”着青岛百余年的的历史印迹,让现代人轻而易举地跨越时空,触摸到老青岛的民俗风情,让历史在现代的时空里与未来连接。

一座城市的文化归属感

“四方是青岛这座城市现代文明的发祥地,比如电厂、机车厂、纺织印染厂、化工厂、汽轮机厂等著名的青岛老企业,四方就占了一半;上世纪80年代末前,青岛仅有的几所高校,除了海大,其他的都在四方区;青岛的老水源地,就是四方海泊河公园里德国人建的井群;建于1903年的青岛第一条汽车公路,在四方区域内的台柳路;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便坐落在四方区海岸路……”四方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奉利介绍,由四方区政府投资的青岛市民俗馆,是在一个大文化背景下,以四方为发源地衍生出的城市民俗文化项目,旨在着力彰显老城区丰富的文化资源。

“如同家里的客厅,代表着主人的文化和品位。一个城市的老城区,也总需要有一个表现自己个性的客厅,展示它的传统与品格。而民俗馆在大家的眼里,就成了青岛的‘中式客厅’。这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展现着城市文化精髓的缩影,还构成了现代商业的特殊形态与休闲生活的新产业。”李奉利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把历史符号做成物化的博物馆,使四方区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归属感与厚重感,同时也赋予了四方区更多传承城市文脉、保留城市记忆的价值感。青岛民俗馆将在不断完善中丰满起来,成为青岛人的集体记忆,成为中老年人怀旧、青少年了解历史的公共载体。

 “青岛民俗馆自开建之日起,就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情关注与参与。博物馆内很多物件都是市民自发捐赠的,比如一套清朝末年的精美百年嫁衣,是由74岁的孙树兰捐赠的家传之宝。她母亲是胶州人,当年出家前亲手缝制了这套衣服,能完好地保留至今很不容易。再比如,现在已经绝迹的老邮筒是从淄博的一个村庄‘淘来的’,在省内只此一件;老古力盖是从青岛市政‘磨’来的历史实物;还原制作的1897年德占时期青岛前海栈桥一带的微缩景观沙盘,是以德国档案馆的老照片为依据的……。” 李奉利对馆内每处细节如数家珍。“民俗馆承载着市民的怀旧情结和对历史的尊重,每个陈列物都有其背后的故事,每个细节都是我们请教民俗专家,力求原汁原味地复原老青岛那种浓郁的草根气息。”

“那个征集来的老邮筒现在还能用,邮局会定期来收集信件。邮局内的写信台,是那种有坡度的老式墨绿台面,于细微处泛出沧桑。甚至蘸胶水的物件,也是原先的冰糕棍。杂货铺里复原的也是多年前的民生图景,我们还原了以前的老茶炉,墙上的小黑板写的是几十年前大家耳熟能详的赊账之类的话,旁边的封闭柜台内陈列着让‘老青岛’百感交集的江米条、橘子瓣糖。还有老式的理发店,我们真的请到了一位熟稔老手艺的剃头师傅,市民可以坐在有百年历史的老理发椅上,体味久违的‘享受’。”

李奉利说,在民俗馆内,让参观者感受到的不仅有来自视觉的冲击,更有来自心灵的温暖。市民可以清晰地触摸到青岛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村落变为国际大都会的历史脉络,这也是四方区奉献给青岛建制120年的一份厚礼。民俗馆才刚刚揭开面纱,今后还将日臻完善,随着城市的日新月异,亦步亦趋。

市民的集体文化寻根

从车水马龙的现代市景,一步走进古香古色的民俗馆,一步之遥,恍若隔世。似曾相识的图景,让每一个人有一种闯入梦境般的不知所措。曾经以为已经渐行渐远的城事夹杂着早年的记忆纷至沓来,被瞬间激活。漫步在民俗馆的奇妙的体验,仿佛进入时空隧道,青岛的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织和延续——

民俗馆内,随处可见古典别致的青砖步行道和清水砖墙复原的老房子,华裳服装店、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瑞蚨祥、高级职员宿舍、义德货栈、鸿新照相馆、青岛大戏院……这些具有浓郁老青岛气质的怀旧符号在民俗馆各处辗转、游离、变幻,步换景移,复原了青岛建制120年以来不同历史节点的时代特征,透彻着厚重深湛的青岛民风民情。

在民俗馆的建设过程中,民俗力量重若泰山。民俗馆被这种力量助推为一处交织着现代与历史的时间景致。民俗馆严格把握了不同年代民俗风情的断代要求,共分“序厅”、“民俗风情”、“港口风情”和“城市风情”四大展区,在向世人展示浓郁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演绎着地方民俗特色并勾勒凸显青岛历史文化中的城市特色。

这些原汁原味的老青岛市井风情,让参观者体味到一种影视剧中常见的中式“热闹”。这“热闹”绝不是单纯的展览,它集中代表了老青岛的码头文化、建筑文化、市井文化、商业文化、传统文化、餐饮文化、戏曲文化、西洋文化等多种文化,这些老旧的印记承载着青岛草根文化的集成。

再仔细观赏,民俗馆外表怀旧古朴,实则内有乾坤。用两个极端意义的概念来诉说它的新意境,让时代要素与经典文脉交相呼应,掩映生辉。比如,民俗馆外表看去极尽传统特质,实际内里则是现代化的材质与LED光影来巧妙地烘托着馆内行云流水般的老式风情。

320多个上世纪初赶庙会的彩陶人物各具神采,展现的是老市井风景的“清明上河图”。观众可以通过互动电子感应系统,近距离浏览人物形态,聆听“老青岛”具有浓郁方言情趣人物对白。有人红外线对准卖萝卜的摊贩,那听到的一定是“潍县腔儿”。身处其中,犹如一堂活灵活现的青岛历史教育课;

电子感应拉风箱是利用淘购的老式风箱,配以现代科技手段组合而成的观众互动体验项目,参观者在推拉风箱的过程中,可以直观地看到锅台里面随风而动的炭火,回味过去烧火做饭的乐趣;

我国第一台蒸汽机模型不但仿真还原了老火车的原始风貌,而且将火车的汽笛声、飞速转动的车轮声,形象逼真地呈献给观众。观众可以登上驾驶室体验自己开火车的感觉。另外,驾驶室设置的一台等离子显示屏,显示画面是飞速行驶的火车车窗飞驰而过的田园风光和胶济铁路沿线的部分站点照片,让观众如同置身飞速行驶的车上。尽管它停留在那里,但猩红的车轮在传动轴的连接下仍然折射着前进的动感;

再诸如,杂货铺墙上那“大眼核,开茶炉,1分钱,倒一壶”的童谣和刻意做旧的水牌、老戏院里整齐划一的老式座椅实物、照相馆内的栈桥老布景……处处精心、精致;细心、细微,随时可以感知到民俗馆建设者的匠心独运和对一座城市、对一个时代的感情和责任。

从过去的时光寻回儿时丢失的梦,这是当下很多青岛人最奢侈的享受。青岛民俗馆将昨天的碎片和明天的光斑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正是这种浓郁情愫的释放点。流连其间,你可以感受到时间的力量,同时也能领略这座城市不同时期的动人侧影!

 

 

 

 

 

 

 

-
相关链接


下一篇:转型使命 ——专访青岛市四方区区长李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