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青岛的工业发展史上,曾有一抹色彩一直深深印在老青岛人的心中,那就是“青岛造”自行车。“自行车跟青岛缘分深啊,大金鹿曾是青岛的骄傲。”伴随着一声感叹,74岁的老工人林学德将记者带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 工厂合营联手造“铁驴” 青岛是座与自行车有缘的城市,在19世纪下半叶,中山路上就出现了当时被老百姓叫做“铁驴”的自行车。1914年,当时的山西路24号,出现了青岛第一家自行车生产厂家——同泰车行。但随着日本入侵,多数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厂和整车组装厂被日商强占,或受到摧残而关闭。到1949年青岛解放,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厂只有53个,从业人员423人,且设备陈旧、简陋。 1951年,年满16岁的林学德进入位于现在延安一路上的普华铁工厂,成了学徒工,普华铁工厂是专门生产自行车车把和前叉的。1952年7月,青岛市工业局将43个生产自行车零件的小厂组成两个联营单位,分别组装“青岛牌”、“国防牌”自行车980辆,投放市场,这是山东省生产自行车的发端。 1954年,整个青岛的自行车行业召开了一场公私合营大会,决定成立山东省青岛自行车厂,市政府还特意把曹县路29号的大块地皮划给了这个即将成立的国营企业。林学德告诉记者,1954年开始,原先散落在青岛各处的私营铁工厂和大小的自行车车行就开始陆续搬到新厂区,到1956年年底,青岛自行车行业实现了“大合营”。青岛自行车厂当时组建了八大车间,林学德所在的普华铁工厂是较早搬到曹县路厂区的一批,建成了青岛自行车厂的第二车间,负责生产自行车的车把和前叉部分。 脚蹬三轮“撵“走黄包车 当时的青岛与沈阳、天津、上海并列为我国四大自行车制造城市,青岛产的“国防”、“青岛”、“曙光”、“红旗”自行车都是响当当的名牌。1960年,在全国自行车质量鉴定评比中,青岛产的“红旗”牌自行车获得最高分。 林学德说,起初的自行车一倒,车把就能跌变形。技术革新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吹遍了社会生产领域的每个角落,用林学德的话说,“就连菜店、小卖铺也在搞技术革新。”在组建伊始的自行车厂里,当上车间组长的林学德也加入了革新小组,第一个任务就是研制脚蹬三轮车。 如今,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最早的脚蹬三轮车诞生在青岛自行车厂。“那时候,青岛还有拉洋车的。”林学德和同事被抽调到革新小组,为脚蹬三轮车制作新式车把。因为没前例可以借鉴,林学德就拿着铁工锤一下一下地敲,敲出个大概形状交到技术人员手里检验,好不容易通过了,再画图纸分发给各个车间批量生产。很快,人力黄包车从青岛的大街小巷消失,代之而来的是一辆辆崭新的脚蹬三轮车。后来,青岛自行车厂在此基础上,又研制了机动三轮车,“其实就是在三轮车上安装一个汽油机,但在那个时候可就非常先进了。” 大飞轮造出“青岛特色” “自行车最关键的部件就是飞轮了。”林学德告诉记者,自行车的性能关键看核心驱动部件——飞轮,也就是连接脚蹬和前后车轮的传动装置,按尺寸和性能分为大飞轮和小飞轮两种。 “青岛自行车厂成立时,全国已有很多家国营自行车厂了,唯独青岛生产大飞轮自行车。”林学德回忆说,当时上海、天津和浙江的一些地方,也有不少生产自行车的厂家,规模也不小,但其他厂都生产小飞轮自行车。“当年曹海泉创办青岛第一家自行车车行同泰车行的时候,学的就是德国人制造大飞轮的技术。”林学德说。 “此外,青岛的道路起伏不平,所以更讲求自行车的实用性。”林学德说,南方自行车厂生产的小飞轮骑起来轻便快捷,但没有大飞轮“有劲”,载重能力和稳定性远不如大飞轮。“一辆大金鹿的载重性,绝对不亚于一辆手推车,拉上五六袋面粉绝对压不垮!”林学德骄傲地说。 |
上一篇:金锚手表 山东省第一只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