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年7月10日,继天津、上海试制成功了中国最早的手表之后,青岛手表厂(当时为“青岛市南第三钟表修配生产合作社”)的技术工人荆振禄也试制成功了青岛市第一只手表——金锚手表的始创表。与上海手表厂、天津手表厂的创始不同,青岛手表厂的前身是由手工业者自发组建的钟表修配生产合作社,金锚始创表的故事也因此充满了传奇色彩。 “1956年制作的那只手表,是一只四钻长三针的手表,它是荆老师傅参考一只联邦德国产的机械表,自制夹板和齿轮等零部件组装起来的。”一位钟表合作社的老师傅回忆说,“这只表里的机件,除发条和游丝是上海产的,四块宝石是瑞士进口的外,据《青岛手表厂厂志》记载:荆振禄制作的这只手表,制成调校了一段时间后,经过十天的试验,每天跑快不到一分钟。” 当时天津有瑞士著名的钟表设备代理商——华嘉公司,上海手表厂的前身是当时的商业部门整合了较大规模的私营钟表店,因此中国最早的手表诞生于天津和上海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但是依靠手工业者联合组成的青岛市南第三钟表修配合作社是怎样制成青岛市第一只手表的呢?于是就有人说,当时荆振禄老师傅修表技术娴熟,那只手表是他用锉、凿、钳子等基本工具,靠手工刻磨做出的齿轮和夹板等手表零部件,然后组装调试而成的。至今有许多原青岛手表厂自动车车间的工人对此深信不疑。 “哪有那么神?齿轮那么精细,靠手工是绝对不可能搞出来的。”青岛市南第三钟表修配合作社社员、青岛手表厂老技术骨干孙天孔师傅介绍说,“荆老师傅没进合作社之前就从事钟表维修工作,有一台仪表车,他制成的那只表的齿轮就是用它铣出来的,经过手工修整毛刺后就可以用了。”根据孙天孔师傅的回忆,荆老师傅家里以前有人干过银匠,他也有这方面的技术,夹板就是他按银匠工艺把铜板垫着铅砧砸出来的。 就这样,依靠老技术工人的修表经验和家传技术,凭借仅有的几件基本工具和一台普通的机床,青岛市第一只手表——金锚手表的始创表诞生了。 山东省第一只手表 荆振禄师傅制成了第一只手表后,极大地鼓舞了合作社发展手表产业的信心。为了尽快形成手表产业,“金锚”人开始自力更生制造手表专用设备,并为批量生产手表做准备。1957年11月,第一只可以批量制造的手表——山东省第一只手表(经山东省轻工业厅认定)诞生了。 当时合作社中有一个年轻的社员叫孙天孔,他有初中文化水平,自幼勤学好问,并对机械制造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同是从事钟表维修行业的他,与其它社员不同的是,孙天孔没有真正拜师学艺,完全是野路子出身。“当时从事钟表维修的从业者都得正儿八经的拜师傅,两年伺候师娘,第三年师傅才开始教授修表技能,再后来一年是‘谢恩’,不要工钱或只是象征性地拿点儿报酬,替师傅干活儿。”回忆起当年制作“山东省第一只手表”的过程时,年逾七十的孙天孔老师傅无比自豪地说,“也不能说是‘无师自通’,当时我的邻居是修表匠,一有时间我就去看修表,有不懂的地方就问,邻居也是知无不言,久而久之,我就慢慢弄懂了钟表的结构原理。” 可孙天孔并不满足于此,此时的他又迷上了机械工装设备的钻研。正因为如此,后来他才能为青岛手表厂设计了早期的专业手表生产的工装设备,并为青岛手表产业的最终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当时,年轻的孙天孔有点儿零用钱就去买机械原理之类的书去读,加上他初中水平的学识,他又很快掌握了机械制作设计原理。加入钟表修配合作社后,他如鱼得水,利用已有的普通机床设备,相继研制成功了仿瑞士万能铁轮机的式样,试制成功一台生产手表、怀表轮子的卧式电动万能小铣床等手表生产专用设备。 1957年6月,孙天孔参考有关书籍,设计的铲床、小镟床、切轮机和立式铣床等四台制表设备试制成功,并在他的带领下立即投入生产,初步解决了钟表修配零件供应不足的困难,也为金锚手表的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 有了专用的生产设备,并在批量生产早期工装设备的过程中,将大批的钟表维修人员培养成了能利用工装设备进行手表生产的技术工人,于是山东省第一只手表的诞生,乃至青岛手表产业的形成便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1957年11月,孙天孔参考瑞士“生达克”机心零件的图纸,利用自制的加工机床,试制成功粗马机心手表,其名为“青岛牌长三针手表(17钻)”。表中零部件除游丝、发条、表盘和宝石外,其余七十多件都是自制的,经初步试验,一次上足发条能走31小时,一昼夜快慢误差在一到两分钟。由于这只手表走时精确度高,零部件可由工装设备批量生产,金锚手表从此具备了规模生产的可能性。 这只手表经山东省轻工业厅验收认定,孙天孔也被誉为“山东省第一只手表的制作者”。1958年10月,青岛市政府部门决定将第三钟表社的制表部改为手表车间,专门生产手表,并于当年生产手表100只,这标志着青岛手表产业的正式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