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春日的午后,暖阳斜斜地照在人的脸上,略带凉意的海风慵懒地吹着,徜徉在这岛城的海边,渐渐地就让人忘却了时间……恍若间,老舍夹着书本从对面匆匆而来,是的,是老舍,他刚刚转进了一家小小的书店。书店里,萧军正在很没有形象地啃着西瓜,于黑丁站在角落里翻着新到的新文学期刊,黄宗江和李普争论着什么,王统照在一旁微微而笑,书店老板孙乐文则坐在门口晒太阳……这是做梦么?是的, 荒岛书店,许多岛城人也许从未听说过。但在上世纪30年代,这间小小的书店,却像笼罩在浓浓海雾中的灯塔,聚拢着那时全国的文化名人和青岛左翼文化运动干将,为在青岛传播新文化和革命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堪称青岛“内山书店” “店主是几个比较早地意识到美丽的故乡却少有现代的文化的青岛文化人,意在披荆斩棘,拓荒耕耘,要用自己的努力,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一条新文艺的路途。据说,书店的主人是孙乐文和宁推之。孙后来加入了共产党,这书店也就成为地下党以及青岛‘左联’小组的活动地点之一。”青岛大学原中文系主任刘增人教授讲起荒岛书店的故事时很动情,书店门脸不大,因为常常摆着北京、上海等地出版的新文学书刊,在那时的青岛,便显出格外的独特和新鲜来,由此吸引不少对新文学情有独钟的年轻读者。书店主人还在店内摆了几张座椅,供选书、买书或者不过随便走来偶尔驻足的人们少事休憩,翻阅浏览,或者与同道者们议论交流,互通信息——这是书店主人与其他商人明显的差别,却与上海的内山书店的做法略微近似。据说当时在市立中学读书后来成为著名电影艺术家的黄宗江,后来成为新华社副社长的李前管(后改名为李普),当时都是书店的常客,后来黄宗江还有专门的回忆文章《忆青岛,忆 “荒岛”》。“还是在这个荒岛书店,孙乐文曾经建议萧军萧红两人跟鲁迅先生求助,以出版他们的文章。而荒岛书店和远在上海的内山书店也成了两萧与鲁迅先生通信的中转站。‘萧军’这个名字也是在与鲁迅先生通信时第一次使用。”刘增人教授介绍道。 孙乐文与“宁大少爷” 1932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学院的两名大学生孙乐文和张智忠先后来到青岛,想谋一份职业,找不到工作,于是两人商量开一家书店,当时青岛没有卖新文学书刊的书店。青岛文史专家鲁海介绍:“那时候,孙乐文有一个同学叫做宁推之,宁推之的父亲是青岛的一个银行家。宁推之在青岛被人称为 ‘宁大少爷’,自然也有一股子‘少爷风范’,听到同学求助,二话不说就拿出了500块大洋资助两人开书店。” “当时书店的营业执照上写着宁推之是经理,实际上这位大少爷可从来不管书店的事,完全是孙乐文在经营书店。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荒岛书店逐渐开始注重经营左翼文化图书和杂志,并成为当时青岛左联组织的联络点之一。”鲁海说到这里还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当时萧军非常喜欢洗海澡,从他家到浴场正好要路过荒岛书店,每次都进去溜达一下,‘蹭’点西瓜吃。” 1935年,孙乐文去了西安后,荒岛书店主要由张智忠经营,张智忠在1936年的时候因书店一再被反动当局查封而回到家乡昌邑,并于次年开办文化书店。抗日战争期间,1943年张智忠壮烈牺牲。 |
上一篇:青岛左联汽笛文艺社的传奇故事
下一篇:崂山先烈抗战洪潮重燃革命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