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黑夜中的“汽笛”声

来源:青岛早报 2011-04-18 14:45:10

    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回忆说,1947年冬,当时15岁的他就读于青岛礼贤中学(今九中),正值热血方刚的年龄,鲁海和周围几所中学里的十几个爱好文艺、有进步思想的学生一拍即合,在还是“国统区”的青岛成立了青年文艺研究会。“我们每个周活动一次,一般在晚上,在一起学习党的文件,学习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座》,也学习《大众哲学》、《辩证法》。而最巧合的是,我们所选择的活动地点恰恰就是当年汽笛文艺

社选择的活动地点——江苏路的基督教堂。”

    “20世纪30年代青岛‘左联’曾经在钟表楼里进行小组活动,学习马列主义著作,朗诵诗歌。当时的主要成员有于黑丁、周浩然、杜宇等,成立了‘汽笛文艺社’,创办了地下刊物《汽笛》。”

    “那时候报刊上的副刊分两种,一种是报社自己编的,另一种是社外编好然后投到报社。这样的办报方式让很多人都可以参与到报纸的制作当中,也为当时共产党宣传进步思想提供了一种渠道。而汽笛文艺社的《汽笛》周刊就是通过后一种方式在青岛的主要大报——国民党系统的《青岛民报》上公开发行的。同时,周浩然他们还油印了很多宣传进步思想的小册子,偷偷在工人中散发,也正因为如此引起了当局的注意,汽笛文艺社成立仅半年就被查封,周浩然和于黑丁也被列入通缉名单而被迫离开青岛。”

     弃笔从戎英雄抗日

    在于黑丁回忆周浩然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在周浩然的倡议下,我们共同创办了‘汽笛’文艺社,编辑出版文艺周刊。我们委托他为‘汽笛’文艺社起草了简章,并为刊物设计了封面。他强调这个刊物的宗旨要揭露黑暗,抨击时弊,伸张正义,唤醒民众。在创办‘汽笛’期间,他立场坚定,意志刚强,思想敏锐,工作积极,崭露了他非凡的能力和才华……他的文章如同一把把利剑,刺向敌人的心脏;又像一团团烈火燃烧在人们的心头。”

    同时,在这篇文章中还记述了周浩然之后的生命轨迹:1935年5月,周浩然又秘密重返青岛,化名周家美,在《新青岛报》主编副刊。1937年7月7日,周浩然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毅然弃学回乡,在即墨县瓦戈庄一带组织“抗日义勇军”。1938年3月18日,驻青岛日军开赴莱阳进行“扫荡”。抗日义勇军和国民党地方武装联合于旺疃伏击日军,给日军以重创。1939年7月,周浩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而于黑丁在加入青岛左联后,即由乔天华介绍入党,一直从事左翼文艺运动,是青岛左联的骨干力量。

    文史专家讲述青岛左联汽笛文艺社的传奇故事

    1933年的某个夜晚,天上下着蒙蒙的细雨,夜色灰暗,路灯黯淡,湿滑的大街小巷中难觅人踪。僻静小巷中的一间小屋却迎来了两名意外的访客——正是在这间小屋中,于黑丁和周浩然第一次见到了地下党市委宣传委员、“剧联”党的书记俞启威和市委青年委员、“左联”党的书记乔天华,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了于黑丁、周浩然的眼前;正是在这样一个晦暗的雨夜,几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的思想火花照亮了整个黑暗的夜空,一道黑夜中的闪电——汽笛文艺社逐渐孕育而生。

    追寻烈士足迹

    1939年9月,周浩然到西尖庄活动时,被叛军姚士吾部秘密杀害,时年24岁。如今,在即墨市刘家庄镇西南1.5公里西尖庄村东侧(烈士殉难处),一片苍松翠柏的环绕中,就坐落着周浩然烈士纪念馆,在其中陈列着周浩然的遗作,文章、诗词、格言、日记等18万余字,展有图片256幅。从周浩然的遗作中,我们仍能体会到他当时的心境:

    “我们今天所受的艰苦,便是明日所享的幸福;我们今日所流的热血,便是明日灿烂的鲜花。”

    “为政者当日思有一善不及于民乎?有一为不利于民乎?”

    “政府为民众之头脑,民众为政府之肌体,肌体有所要求,头脑必须解决,头脑司领导之责,兴废改革应时时与肌体想通。”

    “中国之社会制度,不能强按外国之主义与政治的公式,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经过吸收消化来引进,方可止发流弊。”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左联作家和进步作家云集青岛唤醒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