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左联作家和进步作家云集青岛唤醒民众

来源:青岛早报 2011-04-18 14:38:47

 

  1935年7月14日,正是暑热难耐的时候,黄海之滨的青岛却因秀美的山岚为屏障,加上天然的海风作吹拂,还留有一片难得的清凉。就在这一天,依托《青岛民报》发行的同仁刊物《避暑录话》在青岛街头面世了。这份零售价为3分的刊物,饱含着12位当时居住在岛城的进步作家的期待,像一粒石子投向了如一潭死水的时局。

  洪深、老舍、吴伯萧、王统照、臧克家……这些随便拿出

一个即是中国文坛重量级大师的人物,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风云际会,齐聚岛城,他们名为“避暑”,实则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探索开启民智之道。

  老舍女儿来青“抄书”

  在青岛市图书馆的特藏部,至今保留着一本珍贵的《避暑录话》的合订本。这个出版于76年前的合订本为16开大小,封面已经发黄,上面写有“礼贤中学图书馆”、“此书不予复印”等字样。“合订本当时只发行了300册,基本上没有在市面上流通,这本有可能是孤本了。”青岛图书馆原馆长鲁海介绍说,合订本原先被礼贤中学(现青岛九中)图书馆收藏,1953年转到了市图书馆保存至今。

  “从创刊词上来看,参与这本刊物的人有洪深、老舍、赵少侯、吴伯萧、王统照、臧克家、王亚平、杜宇、刘芳松、孟超、李同愈、王余杞等12人。”鲁海表示,《避暑录话》虽依托当时的《青岛民报》发行,但是独立编排、装订和发售的,从1935年7月14日创刊号面世、到9月15日终刊,历时两月,每周一期,零售大洋3分,共出了10期。因名家云集,始终受世人瞩目。

  当时任教于山东大学的老舍是《避暑录话》的主力,10期刊物中9期都刊有老舍的文稿,先后共有11篇。1982年,老舍的大女儿舒济还专门来到青岛图书馆收集父亲的作品。鲁海回忆说,当时图书馆没有复印设备,只能用手抄,加上图书馆馆藏的其它老舍先生的作品,舒济整整抄了三天。

  “左联双壁”齐聚岛城

  左联作家艾芜和沙汀因同年而生,同窗而学,又在同一年加入左联,一起被鲁迅先生嘉许为“最优秀的左翼作家”,因此被称为 “左联双壁”。1935年,他们又在青岛比邻而居。当时,艾芜和新婚妻子王蕾嘉自济南来到青岛,居

  住在湖南路44号,不久,沙汀也从上海举家搬到青岛,居住在附近的巨野路,“从沙汀的楼上就能看到艾芜家的情景”。建国后的1956年,艾芜重来青岛,在文登路文化部疗养院休养,应青岛教育工会主席、诗人高兰之邀与张天翼及青岛部分教师乘游船在海上观光,时任青岛一中教师的鲁海就在被邀教师之列,因此对这段历史有过不少了解。

  20世纪30年代,来到青岛

  开展左翼文化活动的全国“左联”作家还有陈荒煤、郁达夫、端木蕻良、蒲风、余修、臧云等,丁玲、胡也频也在青岛短暂停留过。

  在青岛名为“避暑”

  在第一期《避暑录话》上,洪深写了《发刊词》,其中写道:“在青岛,或者是为了长期职业,或者是为了短期任务,都是为了正事而来的,没有一个是真正的悠闲者,没有一个是特为来青岛避暑的。然而,他们都对人说着:在避暑地的青岛,我们必须避暑。”臧克家在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时,曾说“洪深先生对避暑风趣地加以解释:避暑者,避国民党达官老爷们之炎威也”。

  这批文人在国难当头的历史时刻,满怀忧国忧民的情愫,创作了一批痛恨黑暗、向往和平与自由的优秀作品,以期唤起民众的觉悟,“一定程度是起到这种进步作用的。”鲁海认为。

  上世纪30年代“左联”刊物

  《避暑录话》书影(市图书馆提供)

  《青 岛 时 报 》和 《青 岛民 报 》都 是 “左 联 ”作 家 的文 艺 阵 地

  《青岛晨报》是“左联”党的另一个外围组织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国立青大学生演讲游行逼蒋表态
下一篇:青岛左联汽笛文艺社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