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短三年的时间,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就从盐田荒滩,飞速崛起为一座高端特色产业和创新创业要素快速集聚、生态花园式宜业宜居的科技新城。 以2007年11月青岛重新组建高新区为契机,那片在胶州湾北部“沉睡”的土地,被用“青岛国家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重新定义,从而进入了城市发展的宏大战略,成为了青岛空间拓展、产业结构升级的主阵地。 2008年5月,开发建设正式启动。在那之后,在政府饱和性投资的强力推动之下,向着“打造一个具有海湾特色的新城区,一个个性特色鲜明、具有特殊魅力的生态新城区”的目标,高新区围绕“全市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的定位,以“创业成就未来”的核心理念为引导,以日新月异的神奇速度,上演着沧海桑田式的大幅变迁。 核心区域框架基本显现 三年中,高新区本着生态优先的理念,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据介绍,通过超前规划、科学施工、专业督查,高新区统筹推进了园区主干路网、综合配套、景观水系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土地回填、吹填及平整18平方公里,道路建设120公里,作为配套保障的创业中心、保障中心、企业加速器等地面建筑主体全部完工,高新区核心区域框架基本显现。 在保证速度的同时,高新区也将 “质量优先”、“见证百年”等建设理念融入开发建设的方方面面。园区内沿主干路网建设了国内领先、规模宏大的地下综合管沟,建设总长度近50公里,内径可达2.1米×2.6米和3.35米×2.6米,人员可以在宽敞的管沟内自由作业,实现了电力、通信、热力、给水、中水和工业预留管道等市政基础设施高标准“九通一平”,避免了市政道路反复开挖和重复投资。 同时,高新区将用地比例锁定为生态绿化、生活配套、高新产业用地各占三分之一,并依托现有湿地地貌,严格控制和保护大沽河河口、墨水河河口、高新区中部三块湿地,积极构建以湿地原始地貌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和丰富多彩的生态湿地修复。目前,葫芦巷、羊毛沟水系景观整治面积达450多万平方米,生态水系景观工程已通过中国建筑业协会“鲁班奖”复查专家组复查,成为国内一流样板工程。 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 在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立足于大青岛地区和胶州湾区域资源禀赋,高新区紧跟全球产业转移新动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高、轻、特”产业方向(高:技术含量高,处于产业价值链高端;轻,结构轻,资源能耗低;特:差异定位,突出特色),重点实施了以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3+1”产业发展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快速聚集的态势。 目前,高新区新引进了冠捷LCM模组及液晶显示器、北科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重汽专用车、LED蓝宝石晶片、世茂城市综合体、雨润北方总部和金融大厦、五星酒店集团等175个高端项目,投资达377亿元,其中20多个项目相继开工建设,LED蓝宝石晶片项目已实现投产,填补了国内空白。 同时,高新区加强与大院大所的合作,大力开展科技招商,引进了中科院光电青岛研发基地、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中科院青岛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创新载体,以及造血干细胞等6个高科技产业项目,并全力推进了数字化园区建设。 2010年5月,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正式获国家科技部批复同意,标志着青岛高新区进入国家创新战略层面。 发展软环境不断优化 体制机制创新也是三年来高新区工作的重点环节,通过不断的创新举措,高新区的发展软环境日益优化。 着力建设高效优质的审批服务机制。高新区积极打造“扁平化”审批服务机制,做到“全程服务、一站办结”;同时,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和约束,将审批时限由108天压缩至45天,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速提效。 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制定实施了鼓励引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研发机构和孵化器等的暂行办法;实施了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政策,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优质的商务金融环境。依托产业项目快速落地,高新区出台了鼓励股权投资发展优惠政策,并积极筹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努力打造以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为特色的科技金融集聚区,助推产业升级发展。 青岛高新区创业投资联盟、注册资金1亿元的青岛高新拥湾创投基金、注册资金3000万元的海银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青岛首家中外合资创业投资基金——华通建力创业投资基金等先后落户青岛高新区。 三年来,伴随着发展环境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高新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成功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获得了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经济园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山东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称号,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连续两年跻身前10位,已经成为青岛地区乃至山东半岛极具活力的高科技创新创业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