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青岛跨越 > 正文

青岛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对外开放骐骥一跃

1
青岛新闻网 2009-09-18 15:11:56 青岛日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

    对外贸易孱弱无力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外贸进出口均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外贸的功能仅限于调剂余缺,对外贸易规模小、贸易伙伴少、贸易方式和外贸商品单一。”回忆起60年前的青岛外贸状况,今年85岁高龄的青岛海关行李邮包监管处原副处长张侃感触颇深。

    1

948年,张侃从上海税务专门学校毕业后,进入胶海关(青岛海关前身),1984年正式退休。其间,他先后从事过记账、统计、报关等工作,对解放初期外贸进出口情况比较熟悉:“当时船舶货运都比较少,主要是经香港转口的出口货物,出口产品主要是工艺品、水产、食品、畜产、土产等,基本不成气候。那时,进口的货物也不太多。”

    据张侃回忆,青岛外经贸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迎来发展的一个小高潮,当时国家正逐步推进“一五”计划。对此,曾担任青岛日报记者、今年年逾八旬的陶品金也予以认同。他曾在1954年10月发表过一篇题为《本市对外贸易逐步发展壮大》的文章。他回忆说:“比起解放初期,50年代中期的对外贸易开始相对活跃了。外贸商品收购值每年都有20%以上的增幅”。

    相关数据显示,1957年青岛市外贸收购总值达到1.93亿元,比1952年增长1.82倍。随着国家经济调整的进展,出口商品收购值逐步增加。1975年即达39705万元,1976年达到43935万元,比1966年分别增长19.6%和32.3%。

    1984年,列入14个沿海开放城市——

    对外开放驶入“快车道”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

    从1978年至1985年,伴随着因外贸政策松动引发的成长脉动,青岛对外开放根基在此间渐渐形成,翘首迎来了春天。但开放初期,对外经济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发展依旧缓慢,青岛市仅有10家隶属山东省外贸专业分公司的支公司,只负责组织货源。从1982年到1984年,青岛市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饮料进出口公司和橡胶制品联合进出口公司相继成立,在全国率先迈出了“工贸结合”的步伐。

    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纪要明确将部分城市列为沿海开放市。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正式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青岛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步骤。

    自此,青岛对外开放驶入了“快车道”。1984年5月,青岛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青岛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成立,这也是山东省的第一个利用外资项目。同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青岛电冰箱总厂与联邦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关于电冰箱技术和经济合作项目在青岛正式签定,该项目奠定了海尔品牌的基础;经外经贸部批准,成立青岛对外经济技术贸易公司,这是青岛市第一家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地方外贸公司。

    这一阶段,青岛对外开放的最大亮点是引进了一大批先进技术设备,这对青岛市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产生了巨大影响,加快了其升级换代步伐。统计显示,1984年至1986年,青岛市共引进技术项目309个,总成交额达到2.36亿美元,带动了海尔、海信、双星、澳柯玛等一批名牌产品的崛起。

    1986年获批计划单列市至2001年——

    境外资本纷至沓来

    1986年10月,国家正式批准青岛实行计划单列——这是国家对青岛作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定位的再次确认。自1986年至2001年,我市对外开放步入了快速发展期。

    “青岛外贸的真正腾飞,应该是从‘计划单列’开始的。”市外经贸局局长孙恒勤说,1986年国家正式批准青岛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青岛对外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敞开。特别是1987年,青岛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实行“计划单列”,并享有了进出口经营权。原来隶属山东省各外贸专业分公司的10个青岛支公司改建为中国粮油食品、纺织品、土产畜产、轻工业品、工艺品、化工医保、五金矿产机械进出口总公司青岛市分公司。从此,青岛外经贸开始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进出口贸易迅速扩大。

    “也正是因为有了外贸经营权,1988年,青岛开始组织自己的交易团参加广交会。”参加过30年广交会的“老外贸”、青岛益佳集团业务发展部部长谭志建清楚地记得,广交会青岛第一个交易团,只有7家国有专业外贸公司,即青岛市轻工、工艺品、粮油、五矿机械、土畜产、化工医保、纺织品等进出口公司。当时,青岛团分到的摊位寥寥可数。后来,随着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增长,青岛交易团规模连年扩大。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市创新招商方式,在境内外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青岛日”招商推介活动。这一时期,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主流,占利用外资项目总数的80%。年实际利用外资从1986年的6780万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6亿美元,增长22.6倍;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88年的2.8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23.6亿美元,增长了43倍。目前,我市出口过亿美元的大项目中,70%以上都是90年中后期至入世前进入青岛。比如,朗讯科技通讯、松下电子部品、马士基集装箱、三美电机、泰光制鞋等。

    1994年9月,青岛市也是山东省的第一条国际航线——青岛—日本国际航线开通。这一月,韩国在青岛设立总领馆。这两个事件推动了青岛与日本、韩国经济交流合作。

    这一时期,国家先后批准青岛市成立了高新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功能园区,旅游、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开放,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2002年至今,借力“入世”和奥帆赛——

    “走出去”战略大放异彩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出口经营权全面放开。从2002年开始至今,借助“入世”和承办奥帆赛的良好机遇,青岛对外开放领域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步入了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是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多创外汇,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孙恒勤告诉记者,那个年代,我国处于外汇短缺阶段,出口创汇、增加外汇储备,是我国外贸的重要任务。2001年以后,人们很少提及“创汇”这个词了,取而代之的是“实现贸易平衡”。这一转折的原因是,我国外贸不再只是量的增长,而是质的飞跃。

    作为一座城市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我市“走出去”战略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截至2008年底,全市累计获准境外投资项目412个,注册资本6.7亿美元,境外投资项目分布在56个国别地区,累计带动设备、原材物料出口38.97亿美元,境外投资项目形成了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农业开发、研发、营销等多种形式互动发展格局。

    这一时期,全市引进5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占历年总量的65%以上,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占历年总数的47%;对外经济合作主要指标占历年总数的70%以上。2003年出口额突破百亿美元,2004年、2005年、2007年进出口总额相继突破200亿美元、300亿美元、400亿美元。2007年底,依托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实现拓展升级。到2008年,青岛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大关!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给青岛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着这座海滨城市迅速融入国际化大舞台。朗讯、LG、丽东化工等一大批外资大项目落户投产,带动了青岛家电、电子、造船、汽车、石化等现代制造业集群加速崛起。基础设施建设、商贸流通、金融会计等诸多外资项目抢滩登陆青岛,现代服务业开放实现突破性进展。青岛集装箱、水产品、轮胎、农产品、鞋类等出口额位居全国前列,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我市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格局。目前,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资企业占42%,外资企业出口占全市总量54%。

    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服务领域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园区经济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我市开放型经济的生力军;会展经济风生水起,各类国际性展会纷至沓来,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的城市文化氛围逐步形成,“青岛现象”、“品牌之都”享誉海内外,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几十项荣誉称号竞相落户青岛。

    展开青岛百年城市发展的画卷,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这两个角色的确定,无疑是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这两个彪炳史册的大事件为支点和跳板,青岛对外开放骐骥一跃,驶入一个新的纪元。

    市外经贸局局长孙恒勤:

    从“世界加工厂”到“世界办公室”

    “回望整个对外开放历程,青岛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随时代而动,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即便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下,对外开放依然迸发出旺盛的活力。”展望五年后的开放前景,市外经贸局局长孙恒勤表示:依托“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搭建的宽广平台和广阔空间,青岛的对外开放必将翻开崭新一页。

    孙恒勤说,今后五年,青岛作为东北亚地区核心城市的地位将越来越明显,人流、物流、资金流将加速汇集,“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也会越来越多。随着购买力的提高,进出口平衡将基本实现,更多的青岛人将到国外休闲、旅游、投资、上学。另外,青岛教育、文化、医疗、金融、保险等各领域的开放将深入推进。借助奥帆赛的招牌,世界500强将把更多地目光转向青岛,青岛将由世界加工厂向世界办公室转变。(本报记者 周建亮)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新中国成立60周年 青岛市民收入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