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青岛记忆 > 正文

追忆建国60年:灾荒年代 五斤粮票见真情

1
青岛新闻网 2009-09-18 15:06:53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孙秀兰和丈夫的结婚照。

前排左二为孙秀兰。

    “前排左边第二个就是我,当时我才20岁,当了一年老师就调来筹备青岛市吕剧团,我旁边这个姑娘是银行过来的,边上这个男的是四方机厂的,后排的两个姑娘都是钢厂的……”70岁的孙秀兰从钱包的夹层中取出一张边角磨损的泛黄合影,将一张张青春秀气的面孔指给记者看,留影时间是1959年。正是从那年起,中国遭遇了

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给经历过那个艰辛年代的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晚上演出,白天就去山坡上挖野菜;菜叶和点面星做汤,喝两碗多省口干粮;困难当前互相接济,亲情血浓于水……如今50年从历史的书页里迅速翻过,感受着新中国瞬息万变的脉搏,孙秀兰的眸子弯成新月,竖起大拇指直叫“了不得!了不得!”那份属于“两个鸡蛋、五斤粮票”的感动,已在她的心底沉淀成那个年代的人与人之间的无限温情。

    人物

    孙秀兰,1939年生人,1958年初中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李村民办小学教学,次年参与筹备青岛市吕剧团,1960年正式加入刚成立的青岛市吕剧团,成为该团第一批演员,花旦、青衣、老旦、小生,样样精通,1994年正式退休。晚年曾参与多部电视剧演出。

    亲情

    省出俩鸡蛋

    留给闺女坐月子

    1960年12月,孙秀兰的大儿子在市立医院产科病房出生了。孩子出生的第二天一大早,孙秀兰的父亲穿着一身鼓鼓囊囊的棉袄棉裤,脚步匆匆地走进了女儿的病房。看着一脸疲惫的女儿,虚弱地躺在病床上,父亲解开棉袄的扣子,从里面的口袋里掏出两个煮熟的小鸡蛋,塞到女儿手里,刚生完孩子的孙秀兰眼泪再也绷不住了。

    “父亲就跟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两个鸡蛋,还热乎乎的!当时我的眼泪直接就掉下来了,你说吃饭都困难,能吃个鸡蛋那有多稀罕啊!当时家里还有七八十岁的奶奶,正在长身体的弟弟,十八岁,他们都捞不着吃!”想起这段往事,孙秀兰的眼眶红润了,她从没听父亲说起过这俩鸡蛋是哪儿来的,但她清楚地知道,这是一家老小六口人从嘴里挪出来的,好让她有奶水喂孩子。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真正懂得“饥饿”的滋味。那时躺在病床上的她,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在父亲的“监督”下吃掉了两个热乎乎的熟鸡蛋。

    感动

    过年吃瓜干

    省下粮票送亲戚

    “刚生完孩子那会儿,孩子他大姑专门从海阳老家赶来看望我们母子,那时她也刚有第二个孩子,跟我前后脚,比我早生几个月。”孙秀兰所说的“孩子他大姑”是丈夫的亲妹妹。小姑从乡下赶来看嫂子,第一句话就是“嫂子,我也没给你捎别的,给你捎了五斤粮票,你给孩子买点吃的吧!”当时在城里,孙秀兰当吕剧演员每月的配给是三十二斤粮票,小姑家在农村,能攒出五斤粮票,用孙秀兰的话来说是“非常不容易”,为此她拒绝了小姑的好意,可推来推去,倔强的小姑硬是把带来的五斤粮票塞到了她的口袋里,拼命捂着不让拿出来。说起小姑,孙秀兰忍不住心疼地“抱怨”,“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她!”

    1960年春节,孙秀兰随丈夫回海阳老家过年,小姑听说嫂子回来了,赶紧把家里仅有的一块面带到了娘家蒸馒头。吃年夜饭时,孙秀兰跟丈夫被安排在婆婆里屋的炕上,而小姑五六岁的大女儿就跟大人们围着外屋的磨盘上吃。孙秀兰就把孩子叫进屋一块吃团圆饭。眼看小侄女捧着一个白面馒头咬了一口,孙秀兰就上前问“你吃的什么”,小姑抢着说是“豆包”,孙秀兰拿过“豆包”掰开来一看,哪是什么豆包?里面全都是地瓜干!看着自己还没吃完的白面馒头,孙秀兰的眼泪唰地涌了出来。虽然三年自然灾害让孙秀兰饱尝食不果腹的艰辛岁月,但亲戚间无私而温暖的相互搀扶和接济,却令她深刻地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记者 卢刚)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回忆那年青岛知识青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格尔木
下一篇:60年的风雨洗礼 不怕脏累种出 “美人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