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县作为广东省级重点扶贫开发县,在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阶段突出实践特色,通过强化“五项工作”,创新“五种机制”,抓好扶贫开发,整改落实取得了成效。 强化脱贫动力,创新扶贫参与机制。扶贫工作的突出问题是贫困户往往处于被动接受扶持的状况。该县通过深入调研,形成了参与式扶贫的工作思路。各级干部树立“扶贫为群众,脱贫靠群众”的观念,在对贫困户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教育的同时,认真寻找合 强化结对帮扶,创新扶贫责任机制。该县全面开展“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开发工作,在深入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连南瑶族自治县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意见》:各级干部按规定比例结对帮扶贫困户;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实行部门包片和干部结对帮扶结合,要求不脱贫不脱钩,力求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三年内实现脱贫,较差的五年内实现脱贫。目前,该县已将9916户贫困户进行分解结对帮扶,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已初见成效。例如县委书记崔建军和县长郑远平亲自牵线,联系企业家出资五万元扶持了12户贫困户发展养猪项目,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强化资金管理,创新扶贫投入机制。一是开展农户小额贷款担保。为帮助贫困户解决发展生产启动资金问题,该县从财政划出100万元作为利息存进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筹资1000万元作为的专项扶贫贷款,用于扶持贫困户和扶持能够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种养大户、专业户贷款发展生产。二是开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建设。为增强村民自主创业、持续发展的能力,该县创新扶贫资金管理模式,以大麦山镇塘梨坑村、大坪镇大古坳村、三排镇连水村为试点,在每村投入2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贫困户按自愿原则缴纳互助金加入互助组织,互助金用于支持加入组织的贫困户开展增收项目;成立试点村互助资金理事会和监事会对进行互助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订立管理办法,由镇财政所代理事会进行帐务管理。新模式有效放大资金量和扶持范围,使更多贫困户受益。 强化移民扶贫,创新政府导向机制。一是实施移民扶贫政策。该县通过发挥政府在移民扶贫中的主导作用,根本上解决高寒山区和石灰岩地区农民“生活难、发展难”问题。目前该县移民5956户,共27623人。二是实施一户一技能培训计划。该县免费培训青壮年村民, 提供平台鼓励剩余劳力外出务工。今年以来,已有3100多农民参加了各类技能培训。高岭移民新村移民、54岁的房清伟回忆过去:“我以前住的是泥坯房,屋顶盖的是杉树皮,一年收入也就三五百元。”现在,在政府的支持下, 村民住上了钢筋水泥的房屋,通过外出打工、大搞种养、做小买卖,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三四百元增至几千元到1万多元,初步实现了脱贫致富目标,使群众切身感受到践行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实惠。 强化产业帮扶,创新扶贫服务机制。一是加大对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帮扶力度。通过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项目,该县初步形成了以种桑养蚕、油茶、柠檬、优质稻、蔬菜等五大基地为支柱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万亩,柠檬也发展到6700多亩。该县抓住有利时机,加强扶持引导力度,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打造“中国油茶之乡”、“中国无核柠檬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国家级农业品牌,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实现贫困户增产增收。在大古坳村,该县扶持养殖产业,组织专家举办“禾花鱼”养殖技术培训班,建立 “连南县大古坳养鱼专业合作社”,带动了380户农户养“禾花鱼”,单项经济收入17.5万元,农民人均增收56元。该村村民还成立了“有机稻专业合作社”,今年有机稻种植面积350亩,收入37.1万元,农民人均增收61元。仅此两项,为村民带来了15万多元的增收。二是积极解决贫困户农产品卖出难问题。该县成立了扶贫开发服务公司,对农产品进行收购、仓储、精选加工、分类、包装和销售。公司在镇村设立农产品收购站,在农产品重要产地村设立农产品代购点,组织人员上门收购,完善农产品服务网络,促进贫困户农产品产品销售;统一规划开发瑶山绿色有机食品,打造特色品牌,打开农产品市场销路,提高农产品市场附加值,以产业化、市场化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