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领事馆有关文件
美国驻青岛领事馆最早建于1906年9月16日。几经闭馆、开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复被日本当局封闭,1945年12月重新开馆。随着青岛成为美国在中国重要的海军基地,1946年9月美驻青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美驻华大使馆设于南京,在中国各地的美领事馆达10余处,除青岛外,在上海、重庆、广州、汉口、天津、北平、大连、长春、沈阳等地均设有领事馆。这些领事馆均直属美国外交部,同时也受其驻华大使馆的领导。 美驻青总领事馆作为美国设在青岛的外交机构,代表美国政府推行美对华政策。为与苏联抗衡,美国选择了国民党作为其实施东亚政策的工具,宣称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因此,所谓的美中关系实际上是美国与国民党的关系,美国领事馆也仅与国民党进行外交联系。中国内战全面爆发后,美国从军事上和财政上全力支持国民党,妄图帮助其取得内战的胜利。同时,美国密切关注中国各方面的形势变化,各地驻华领事馆便成为其有效的情报机关,每天都有各种有关中国的报告汇集美国国务院,美国据此判断中国形势的发展,调整对华政策。 1948年青岛《民言报》曾指明,青岛美国总领事馆为美国三种间谍机关之一。基于扶蒋反共的目的,美驻青领事馆与国民党军政当局过从甚密,经常互访、宴请,每年的国民党财政预算中都要拨出很大一笔费用招待美国人员,国民党藉此探听美国对华政策,而这也成为美国领事馆观察国民党动向、搜集各种军政情报的主要手段之一。每当有国民党要员来青,美领事馆都设宴款待,这些国民党官员都受宠若惊,不管什么军事秘密都抖露出来。美领事馆还经常与在青美情报机关,如美国海外四十四观察队、美海军陆战队第六师情报处等交流有关苏侨及青岛军事方面的秘密情报。除上述情报来源外,美国领事馆还利用教会、外国人聚会等机会,探听消息。美驻青领事馆所收集的情报涉及方方面面,对于中国战局、国共两党动向、经济情况、人事调查、社会反应,甚至青岛本地每天的报刊头条都要上报,每天一早由翻译员全部翻译出来,发往美驻华大使馆或美国国务院。此外,美领事馆每个月都要整理形成正式的青岛政治军事形势报告,直接寄送美国国务院。美领事馆内设有密室,任何人不得进入,仅有一名美籍职员每日关在里面收发电报,所用密码极为机密,全球各地美军联络站均用此一本,如任何一地遗失即全部作废。 从1947年7月开始,中国内战局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共产党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面对国民党在战场上屡屡失败,美对华政策开始变得摇摆不定,迟疑不决。此时的美国既把国民党看作其唯一的在中国大陆反苏反共的“宠儿”,又对国民党在战场上的失败和贪污腐化感到失望,怕把美援投到老鼠洞里。同时,美国对共产党既痛恨和反对,又要避免与共产党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1948年末,意识到即使再多的军援和顾问也不可能挽救国民党在战场上失败的命运,美国开始考虑从中国内战中脱身。青岛此时已成为孤悬山东的孤岛,陷于解放军的包围圈中,驻守青岛的国民党和美军都开始发生动摇。驻青美军作好了随时在4小时内撤退的准备,国民党青岛军政首脑也频频请示蒋介石的撤退指令。 在风雨飘摇之中,美驻青领事馆却打算“坚守”青岛。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来青时特别召集领事馆职员训话:“在华各地领馆,均不拟撤退,职员要安心工作”,并言“本人相信共军对吾等决不肯格外为难,因此吾人无离开此地之理由与必要,正可藉此机会观察中国共产党军队是什么样子”。可见其想继续留驻中国的真实目的。1949年2月,驻青美军离陆登舰,海军司令部、兵营及沧口美军飞机场移交美驻青领事馆保管,美领事馆也由沂水路1号迁至太平路美海军司令部办公(后又迁至兰山路2号)。同时,美领事馆向国民党警察局申请了20名警察,分驻美领事馆和原湖南路兵营,俨然摆定了驻守青岛的架势。 美国领事馆一面做好留守青岛的准备,一面则整装、销毁档案文卷。凡机密重要文件全部由美军舰运至华盛顿,其他不重要者,除有关人事、会计外,一概焚毁,销毁的档案文件达两吨多。1949年5月,青即战役打响后,美驻青领事馆完成最后一次领事换任,由郝思恩(Carl Hwthorn)接替史枢安的领事之职,史枢安调任重庆。至解放前,美国领事馆仅留下领事郝思恩,副领事韩佐治,秘书柯立门,保密员彼莱克贝4名美国人,另有18名华籍员工,担任翻译、会计、报务及其他杂务,还有1名匈牙利人。(徐增娥) 中国共产党对青岛外交问题的处理一直非常慎重。一是考虑到驻青美军的存在,二是为保全城市,一直对青岛围而不攻。直到得到美军离陆登舰、国民党也打算撤退的情报后,才于5月3日发起青即战役,并采取先进行威胁性攻击,迫敌早退的战略,一个月后青岛即宣告解放。对于接管青岛工作中涉及到敏感的外交问题,并鉴于其他城市的一些错误做法,早在5月28日,中共山东分局就要求接管人员“严防有勇无谋,不讲政策,破坏党的外交政策的行为”。 6月15日,又进一步指示:“青岛与别处不同,无论现在和将来,外侨和外交工作都极其复杂,因此必须用绝大的注意和组织力量来掌握这一工作。凡所拟条例规章都必须呈报中央批准,以免发生错误。”军管会进入青岛后,根据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关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立即宣布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外国外交人员与当时在青岛的30多个国籍900余名外侨,只要守法就受到保护。据此,解放军勒令美国领事馆降下了美国国旗,对以领事馆名义前来接洽的原各驻青领事馆均予拒绝。 为完成留守青岛的使命,美驻青领事郝思恩从解放后的第六天起,便积极与共产党接近,假借各种名义与军管会打交道。6月16日郝思恩致函给青岛市军管会,表示“愿与新政权建立事实上的相互关系”,为避免中方反对,还特别说明“执行领事职务,并非以外交官姿态出现,而指尽力发展贸易,促进航运,办理侨民登记等事”,并威胁说若没有领事签单,不论来华的美籍轮船或出口美国的中国货轮都会在彼此口岸被处罚款,这样必将阻碍中美贸易,并言“司徒雷登大使即将回(美)国述职,估计必与建立外交关系有关,我们现在就应根据需要谋求彼此的合作”等语,企图蒙混过关,让中共承认美国领事馆的合法性。军管会则将其原件退还,不予理会。郝思恩见接洽不成,便连续三次向军管会提出所谓“抗议书”备忘录,均遭拒绝。屡次碰壁之后,美领事开始变得格外谨慎,在华籍员工面前绝口不谈政事,一向傲慢无礼的副领事韩佐治对待雇佣人员也变得客气起来。每逢青岛市的节日、集会、游行,他们便关门一天,并事先通告其职员与侨民不要外出,以免上海欧立夫事件重演。其公开活动也减少了,但仍利用各种社交活动机会秘密探听消息。如韩佐治经常涉足游艇俱乐部,并在其私宅举行晚会,招待侨民,藉此收集情报。解放初期美领事馆每天两次与台北的美国通讯网联络,其电台被关闭后,又借用英国领事馆的收报机收听台北的指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后,美即准备撤退其驻华人员。10月15日,美国政府指令美驻青领事馆闭馆撤退。郝思恩等即着手准备,并以美国领事名义致备忘录给军管会外事处,说明其闭馆离境情由,并声明今后美国政府及侨民在本省的权益由英国领事馆代管。外事处仍以原函退回,并对其声明:人民政府一向保护一切守法外侨,毋庸第三者代管或保护。 1950年1月23日,在青岛的美国领事馆4名美籍人员乘船离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