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胶南市大村村民自己创办的龙马画苑,近日格外忙碌,来自各地的订单一批接一批。这里每一幅手工绘制的年画都能卖个好价钱。
手指一幅年画,画师刘献珍告诉我们:“这是我国二十四孝的一个典故,孩子的妈妈病了,他披上鹿皮扮成小鹿,到森林里找母鹿求奶,为妈妈治病。”
把传说编成故事,用故事创作作品,用作品开创致富路。胶南市这些配有英文故事的传统年画先后打开了韩国、日本、美国、西欧等国家市场。
近年来,胶南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积极落实产业政策,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迅速成长。由此,在198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绘画画乡”的基础上,国家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美术创作中心青岛创作基地、全国书法人才培训基地三个“国字号”先后落户胶南,茂腔戏《徐福东渡》获国家“五个一”精品工程奖,音乐儿童剧《二小放牛郎》获全国最高艺术成就奖——“文华奖”。
为加快全文化产业的发展,胶南每年举办年画、剪纸、国画、书法等二十多期各类美术人才培训班,深入镇村、社区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培养乡土画家有1000多名。2006年,市财政投资6000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56亩,建筑面积15195平方米的市隐珠文化艺术中心,成为全市的文化娱乐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和美术产业的展示交易基地。
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让胶南找到了一条富民之路。达尼画家村以打造“中国江北第一画家村”为目标,大力发展美术产业及附属产业,其中青岛绿泽画院作品畅销欧美十几个国家,月出口油画3000多件,创汇20多万美元。位于大珠山风景区东麓的高峪画苑,投资2000万元开发了多处文化旅游景点,把文化艺术与旅游度假、休闲娱乐项目有机结合,现日均接待游客100余人,高峰期达2000多人。龙马画苑以打造“胶南农民文化产业园”为目标,大力发展年画产业,形成“画院辅导、农民参与、统一销售”的生产格局,画院30余种产品已开始在国内销售。
胶南文化产业得以长足发展,资金投入机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市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财政投入机制。据不完全统计,仅2007年,胶南市用于文化建设的预算内资金就达1000万元,是2006年两倍。形成了以市级文化艺术中心辐射带动,镇级综合文化站承上启下,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全面覆盖的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建设体系。目前,胶南已有专业文化馆、团、场、院大型文化场所10处,全市22处镇、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综合文化站,近900个村居建成文化大院,占全市村(居)总数的85%以上,村级图书室普及率达80%以上。
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是胶南文化产业的一大特色。在青岛黄海学院、市职业中专、高职校等职业学校开办美术专业或课程,并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为各画院对口培养各类所需人才。高峪画苑与万博职业学院联合,于去年开办了美术中专班,招收学员50人,直接为画苑培养、输送绘画人才。达尼画家村投资900万元,建设了占地35亩,教学楼、学员楼9000平方米,具有中专办学资质的青岛绿泽职业美术学校,秋季首批招生500人,使画家村形成了学员、画工、初级画师、高级画师梯次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韩军营 丁 健 韩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