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举网下奔泷,换酒恰逢得鲤双。”清代诗人周於智的一首《麻湾渔乐》不仅描绘了古代胶州八景之一的生动场面,更是历史上胶东深厚文化底蕴的有力见证!
传承古老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发扬胶东开放、包容、勤劳的人文精神,昔时麻湾渔乐,今日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大秧歌、茂腔剧团、民族器乐团,各类民间艺术团体激情活跃在这片神奇的肥田活土上;秧歌村、文化大院、文体广场,各类文化载体设施完备,竞相绽放娇艳色彩;农民培训中心、文化学校、远程教育点构建起完备的文化教育网络。放眼今日胶东,欣欣向荣的文化建设正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呈现着独特的魅力。
盛世兴文化。胶东镇经济的繁荣催生了各类群众性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庄户剧团”胶东镇首屈一指,小西庄的柳腔、南庄二村的秧歌剧团、大麻湾三村的茂腔、大店的京剧、小沟崖的秧歌都唱得扭得红红火火。秧歌剧团演员全部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农忙季节种地,农闲时节编排节目,到各村巡回演出,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播文明新风,被百姓称为“文明使者”,浓厚的先进文化氛围激发了优秀传统艺术的活力和魅力,各剧团充分利用农闲季节,每年在本镇及周边县市巡回演出600多场,所到之处,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南庄秧歌剧团在青岛市“大地欢歌”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奖。“秧歌艺人”吴英民还应邀到中央民族学院讲课,受到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四大“庄户剧团”演职人员达200多人,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达到全镇总人口的75%以上。
机制激活力。为使镇里的秧歌更快更好的发展,镇里因势利导,制定出总体活动规划,确定出先行发展秧歌的几个重点村庄,采取由点及面的辐射带动,最终实现秧歌全面化、普及化、普遍化。截止到目前,全镇已经发展到有秧歌队伍36个,涉及村庄占全镇村庄总数的80%,每支秧歌队伍人数都在30人,乐器、服装、道具、音响等配置也一应俱全。全镇每年设立40万元的专项资金,并由专人负责。为使秧歌剧团后继有人,镇里将新建一个秧歌学校,聘请知名秧歌老艺人授课,培养秧歌小传人,目前南庄二等村成立了少年秧歌班,培养秧歌小传人76名。
文化提素质。先进的文化改变了农民生活,提高了百姓的劳动技能。茶余饭后到文化大园健身休闲,对胶东人来说已经由“新时尚”取代了“老习惯”。86%的村都成立了老年秧歌队,建起老年活动中心等,老人们晚上扭秧歌、白天走街串户调解邻居关系。秧歌舞、健身操、太极剑、扇子舞,这些正在城市居民中流行的健身方式,现在成了村民娱乐休闲的新选择。村村都建起了文化大院,村里的“文体活动进万家”活动也搞的有声有色,将文化大院变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学校”和“科技夜校”,开辟了技能实验室、远程教育服务中心、“能人会所”、信息中心、镇党校等多个教育服务板块。依托青岛职业技术学校这个平台,联手搞技术技能培训,扩大招生,由过去的400人扩大到1000人,解决了企业技术产业工人短缺的现象,目前已经有16000多人通过各种培训由农民转化成为农业产业工人。镇里还定期邀请专家举办实用技术班,培训人数达10000多人次。
文化结硕果。该镇去年荣获了青岛经济发展20强镇荣誉称号,而且在强镇如林的竞争中,排名第二,同时被评为中国最具综合竞争力城镇和外商眼中最佳投资城镇。经济发展为打造群众文化大戏平台夯牢了基石。形成了经济——文化——经济的互动良性循环。目前,全镇拥有40多处村级文化大院,老年门球场达38处之多。镇里还规划投资3000万元新建现代化文化广场和休闲公园,建设204国道为主线的文明长廊,借镇文化中心的辐射,靠四大“庄户剧团”带动,扩建村文化大院等一系列活动,构筑起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建设新格局,为全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出了一个新平台,成为打造“人文胶东” “风情胶东”一道亮丽风景。
赵法文 殷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