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 | 聊天 | 邮箱 | 建站 | 房产 | 影视 | 求职 | 游戏 | 教育 | 短信 | 直播 | 广告
王启征
投票
 
王树梅、周华军母子
投票
 
乐于奉献的残疾人
男,51岁,四方区残联“阳光送暖服务队”的队长
    王启征是一位肢体三级残疾人,他和他的队员们积极投入公益事业,冬季寒冷时,他们组织起来为困难残疾人送型煤、安炉子,雨天帮助残疾人修理房屋,平时帮残疾人修理轮椅、修拐杖。从2004年以来,他奉献义务劳动六百多天,先后为四方区1000余座老式居民楼安装楼梯扶手,为老年人安装了一份安全和方便,为残疾人安装了一份依靠和幸福。
 
除夕夜捡到万元巨款,寒风中苦等两小时送还失主
王树梅,女,41岁,来青务工人员
周华军,男,22岁,烟台建设集团青岛分公司职工

    农历除夕夜7点多钟,江苏淮阴来青务工的王树梅、周华军母子下班途中,在旌德路捡到一个手提包,打开一看,里面有万余元现金和几张银行卡。面对巨额财富,虽然他们很缺钱,为了能够赚钱养活家人,连春节回家的路费都舍不得花,但母子二人想的却是“找不回提包,失主肯定过不好年啊!”坚守的是“不属于自己的钱就是送上门来也不能要”。在凛冽的寒风里,在团圆的除夕夜,母子二人抱着手提包守在原地,一等就是两个多小时,直到找到失主叶女士归还提包后,他们才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王涛 投票  
王爱霞
投票
 
追击歹徒中殉职的民警
男,35岁,胶南市公安局泊里派出所民警
    1999年,不到28岁的王涛被诊断为“重症肝炎”,医院向其亲属下达了两次病危通知书,经积极治疗逐步恢复。王涛多次找到局领导要求重返工作岗位,并要求与民警“同等待遇”,最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片警”。2006年11月10日凌晨2时许,王涛在执行堵截抢劫车辆时不幸以身殉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含辛茹苦抚养三兄妹的好姐姐
女,32岁,胶州市铺集小学教师
    在父母相继去世、家境极度窘迫的情况下,王爱霞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弟弟妹妹的“家长”。10年里,她不畏生活艰难困苦,既当爹又当娘,含辛茹苦,直到把两个妹妹、一个弟弟都送进了大学。
王靖杰 投票  
皮进军
投票
 
品学兼优的残疾学生
女,19岁,青大师范学院学生
    高位截瘫的19岁女生王靖杰,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不仅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还瞒着父母给市红十字会写去 “捐献信”,要做一名遗体捐献者,并最终签下了捐献协议。她本该是社会救助的对象,却早早地对社会献上了自己的爱心;她身处绝境,却走在了那些一帆风顺的同龄人前面……
爱岗敬业的新一代产业工人
男,35岁,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大港分公司装卸二队副队长
    1991年,皮进军经沂南县劳务输出来到青岛港,当工人,他吃苦耐劳,好学上进,作风顽强;当班长,他责任心强,工作扎实细致;当副队长,他积极协助队长抓好现场安全生长和人本教育,创新推动“队为核心”管理不断上新水平。经过十几年的磨练,他从一名普通农民工,转变成一位思想素质过硬、业务技术娴熟的新时期“产业工人”。
刘艺
投票
 
刘爱玲
投票
 
女,30岁,青岛公交巴士公司304路乘务员
    刘艺率先在国内公交行业推出了“付公交车票价、享导游式服务”的特色服务,使旅客在乘车过程中领略到304路沿线的主要景点、风土人情,为此她利用业余时间徒步走遍沿途51个站点,摸清了相关的200多个站名,并将127条线路的站点逐条记下来,形成了本车次的特色公交线路网。
孝敬老人如父母的“好儿女”
女,59岁,即墨市段泊岚镇敬老院院长
    1980年,时年33岁的刘爱玲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兼计划生育主任,日常工作多且繁杂,村中有6位五保老人因无人照料,生活陷入困境,善良的刘爱玲主动义务照顾起6位五保老人的饮食起居。1991年,刘爱玲出任段泊岚镇中心敬老院院长,她先后服侍过56位老人,在她的精心护理下,93岁的瘫痪老人奇迹般的能下地走路了,48位老人生活得安康幸福。
邢泉生
投票
 
李强
投票
 
“把爱播种在心里”的好医生
男,42岁,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医生
    这位农民的儿子,在发奋成为博士和医学专家后,没有忘本,把自己全部的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那些病弱的孩子。每年独立完成新生儿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400余例,手术数量和质量均居全省之首。他和他的团队打造“把爱播种在心里”的服务牌品,联合国内外慈善机构启动了“生命礼物”、“心连心救助工程”、“爱佑童心”等多项专助先心病儿童的系列服务活动,完成爱心手术百余例,先后获第二届“中国医师奖”、“十大山东好人”等称号。
恪尽职守的公安干警
男,43岁,青岛市公安局市南分局城市管理治安警察大队一中队中队长
    2006年青岛国际帆船赛期间,参与安保工作的李强因长期超负荷、超强度工作,当日连续巡逻、工作时间长达15个小时导致过度疲劳,突发大面积心悸梗塞抢救无效牺牲。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高尚品质。
李萍、范庆芳、朱文玉
投票
 
张荣涛、孙明燕夫妇
投票
 
以德抱怨,引发青岛“爱心潮”
李萍,女,59岁,开发区居民
范庆芳,女,68岁,开发区居民
朱文玉,男,37岁,开发区居民

河南来青的杨晓辉在经营气垫床过程中不慎砸伤了李萍、范庆芳和朱文玉,在得知杨家为承担肇事责任停止了为白血病患儿的治疗时,她们不仅放弃了所有诉求,还转而向小杨帆伸出了援助之手。在他们的共同资助下,小杨帆重新住进了医院。“雪上加霜”变成了“雪中送炭”。她们的行为在中央电视台报道后,引发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在全市掀起了救助小杨帆的热潮。
孝敬老人如父母的“好儿女”
张荣涛,男,30岁,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干部
孙明燕,女,27岁,北海舰队某保障基地干部

    2006年2月9日,回乡探亲的张荣涛和孙明燕夫妇,途经山东省无棣县王干桥附近时,发现一辆农用拖拉机栽在桥下,3名落水群众正在冰河中央挣扎,当时气温是零下10摄氏度,张荣涛用石头砸碎岸边的冰面,扑进3米深的河中,顺利救出3名落水群众,又迅速将3名获救者送往当地医院抢救。在看到获救者脱离危险后,夫妇二人悄然离去。
张涛
投票
 
周淑玉
投票
 
见义勇为好青年
男,27岁,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职工
    2006年5月,张涛途经浮山后四小区时,突然听到一名女子哭喊“救命”,张涛发现一个歹徒正对女青年实施抢劫,就毫不犹豫冲上去与犯罪分子搏斗,女青年脱离了险境,张涛却被歹徒连捅三刀,缝了10多针,住院20多天。身体恢复后,张涛把获得的5000元见义勇为奖金全都捐给了患白血病的小杨帆。
献髓救人,以爱心传递爱心的下岗女工
女,43岁,下岗职工
    周淑玉18岁的女儿阳阳两岁时就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 16年来一直靠输血维持生命。夫妻俩的月收入不过八百元,根本无力负担高额医疗费用和巨额用血指标,是社会各界和无数的好心人向这个陷入绝境的低保家庭伸出了援助之手。为思报答,周淑玉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希望能用自己仅有的能力帮助和阳阳同样患者。2006年10月,她成功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救助了北京一名白血病患者,成为我市年龄最大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拾金不昧好“的哥”
投票
 
赴海地维和的青岛警察群体
投票
 
徐雪林,男,31岁,青岛航通公司驾驶员
何开功,男,41岁,青岛益青出租公司的驾驶员
莫立斌,男,30岁,青岛益青出租公司的驾驶员等出租车司机
    从徐雪林将乘客丢失在车上的10万元现金归还失主,到何开功将乘客遗失的装有900万日元的手提箱送还失主,再到莫立斌将乘客遗失在车上的装有价值600万元的珠宝及两万元现金完璧归赵,岛城出租车司机面对巨款不动心,用诚信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赞誉,擦亮了岛城的“窗口”。广大市民纷纷自发地将红飘带系在车上、挂在树上、赠送他人,表达向拾金不昧出租车司机的敬意,表达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决心,大力弘扬了“我为美丽青岛添光彩”的“红飘带精神”
    2005年12月至2006年8月,我省公安机关独立组建的中国第三支维和警察防暴队赴海地执行维和任务,包括我市22名公安民警在内的防暴队员,在复杂险恶的环境里,忠实履行维和警察的职责,出色完成了太子港地区的武装巡逻和突击检查等重要场所的安全保卫、巡逻等任务,获得了联合国首次颁发的整个任务区唯一的集体荣誉证书,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笑姐爱心团队
投票
 
郭胜兰
投票
 
    笑姐爱心团队是以网名“笑口常开”命名的一个自发民间爱心助残志愿者团队,成员达到2000多人,积极倡导“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扶残助残,笑口常开”的理念。一年来,他们先后组织了近30次爱心助残活动,行程数千里,走访慰问了215户残疾特困家庭,为残疾人送去衣物和日用品等,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爱心之歌。
“兵妈妈”
女,56岁,胶南市居民
    1996年11月,郭胜兰唯一的儿子在扑救船舶火灾中,为了营救被困工人英勇牺牲。失去儿子郭胜兰把淳厚的母爱全部倾注在儿子生前所在的上海市消防总队浦东支队高桥中队的战士们身上。十年来,她总共邮寄了1000斤花生表达关怀,缝制了400余双鞋垫作为“母爱”,被官兵们亲切的称为“妈妈”。
梁志云
投票
 
曹建华
投票
 
先后收养200多弃婴的老人
女,81岁,胶州市居民
    从1982年开始,梁志云收养了200多个弃婴,她20多年如一日,对待每一位弃婴如亲生孩子一样。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条件,她起早贪黑卖冰糕、蘸糖球、捡破烂,尽管有社会各界的捐款和民政部门给每个弃婴每月几十元的补贴,但她把这些钱全都用在买奶粉和给患病的孩子治病上了,自己从不舍得添一件新衣。
勇救7人隐姓埋名的军人
男,39岁,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士官
2005年2月10日,在家乡江西省万年县休假的曹建华,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挺身而出,从变形的车厢中救出7名遇险群众后悄然离去。当地政府和获救群众没有忘记他,走遍了万年县的每一个村镇,历经500多天的寻访打听,终于找到了这位见义勇为不留名的救人英雄。一个感人的救人故事,折射出一个英雄的本色,表现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填写您的相关资料
姓 名:
电 话:
有效证件:
备注:
验证码:   (请输入
     
 

网站简介 大事记  会员注册 网络服务 新闻登载许可 帮助中心 青岛媒体 客户投诉 读者留言板  

增值电信许可:鲁B2-20040044 广告许可:3702002806663 短信许可:移动08532;联通8532;小灵通16532

ICP证:鲁B2-20051014 论坛许可:ICP备000232 新闻:0532-88885553 网络宣传:82931100;1101 传真:8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