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烟台海阳:红色热土上永不褪色的革命记忆

2021-04-23 20:55    胶东在线

胶东在线4月23日讯(记者 许加薇 李刚)“海阳是一座具有英雄气质的历史之城,是‘地雷战’的故乡,也是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海阳党史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革命老区、红色热土,海阳为胶东革命乃至全国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海阳英雄儿女用血肉之躯铸就的革命精神,已深深根植于海阳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革命火种撒遍海阳大地

海阳是胶东中国共产党活动的最早县份之一。海阳党组织的历史,初起发展分东、西两个部分,其中以西部为主。早在1925年秋,中共“四大”后不久,在海阳西部地区,夏泽村教员孙杰三就在莱阳县共产党员宋海艇的影响下,初识革命真理,并经他介绍,于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海阳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员。此后,革命的烈火在海阳西部逐步燃起。

1928年4月,海阳县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在夏泽村建立。

1930年7月,中共崖南头村党支部建立,成为境内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1933年是中共海阳地方组织发展较快的一年,从1月至5月,陆续建立了西村庄、洪沟、大杨格庄、臧家庄(现向阳村)和新庄头等5个村支部委员会;9月,中共海阳特别支部在西辛庄(现属莱阳市)成立。到年底,海阳县西部、北部有34个村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

在海阳县东部,1931年1月才出现革命的萌芽。以宋竹庭为首的共产党人,在牟海边区不断发展党的组织,使党的组织日益壮大。1934年6月,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文登、荣成、海阳、莱阳、招远、栖霞、牟平等七县党组织代表联席会议决议,海阳东、西部的党组织合并,成立了中共海阳县委,使海阳地区的中共地方组织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

自此,在这个核心的领导下,海阳早期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先驱,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把革命的火种撒遍了海阳大地。

地雷战再现抗日场景

抗战时期,海阳民兵不畏强敌,自制土雷大显神威,谱写了一部壮烈的抗日史诗,涌现出赵疃、文山后、小滩等3个全国特级模范爆炸村,山东省民兵英雄、民兵模范、爆炸大王158人。

用地雷杀敌是一种逼出来的智慧,是针对敌人而设计的一种战术。据记载,在反“扫荡”斗争中,面对敌人的猖狂进攻和野蛮屠杀,中共海阳县委组织发动群众,运用各种武器和作战方法与日伪作战,把境内的每一寸土地变成了敌人的坟墓。

针对盘踞在境内的日伪军,海阳人民广泛开展了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创造和运用了诸如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离间战、伏击战、封锁围困战、民兵联防战等20多种战法,尤以地雷战最为著名。起初,地雷战仅在靠近敌人据点的小纪、行村、大山等区开展,后来渐及全县,榆山、龙山、磊石、昌水、高家、徐家店等区一些村庄的民兵,也把地雷战成功地运用到反“扫荡”斗争中去。雷种、战术不断创新,埋雷方式达到30余种,战术由埋雷等敌,发展到诱敌、激敌、飞行炸敌等多种方法。威力巨大的地雷阵,使敌人寸步难行,每次“扫荡”,均遭大量杀伤。

1941年8月10日,日伪军在三本太郎的指挥下,进行拉网式的大“扫荡”。小纪、槐树底、纪家店等八个村的民兵联合起来,在日伪军必经的河套上设下埋伏,布置了三道地雷防线。一道是在大路中间和两侧布设了脚踏雷;一道是在大路两侧的大树底下布设了空雷,把导火线挂在树上,专门轰击敌骑兵部队;一道是在山坡羊肠小道和灌木底下布设了拉雷和定时雷。上午10点多,敌骑兵进入雷区,首先踏响了脚踏雷,接着踏响了空雷。之后,在埋伏于高山上民兵的手榴弹和步枪、排枪引诱下,涌上大路,又中了地雷,乱成一团。刚要续进时,再中两侧的拉雷和定时雷。

就这样,三道地雷网把敌人网了个结结实实,瞬间120多名日伪军命丧槐树底村。剩余的日伪军边逃窜、边射击、边焚烧死去官兵的尸体,准备运走。就在这时,八个村的民兵和区队向敌人发起了冲锋,敌人丢下骨灰包,亡命逃窜,最后被活捉52人,击毙50人,捉马12匹,缴获轻机枪8挺、步枪170支、小坐地炮10门、弹药数十箱。

自此,地雷成了克敌武器,老百姓一听见“地雷”两个字就心花怒放。那时候,谁埋的地雷响了,人们就高兴;反之,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有一个老大爷,因为他儿子三四天没有响雷,就斥责儿子为什么不响雷;有些老大娘干脆要求把雷埋在自家门口,让地雷给她们看门护院,因为“地雷比锁都管用”。

地雷战文化是不可复制,为传承和保护好这一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海阳市结合红色旅游开发,先后启动了“一馆两剧”、“一剧一址”两项红色文化工程,高标准建设了地雷战纪念馆,拍摄了电视剧《地雷战传奇》和《地雷战传奇之剿匪锄奸》,创作了现代京剧《地雷战》。地雷战纪念馆展览面积240多平方米,展示画面200余幅、文物300余件,以大量翔实图片生动再现60年前发生在海阳大地上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该馆被列为山东省重点红色旅游线路,每年接待游客十几万人次,成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此外,依托电影《地雷战》拍摄地建设的地雷战休闲景区,是地雷战遗址之一,景区内“地雷战”等大型实景演出生动再现了当年海阳人民运用地雷打击日寇的作战故事。

许世友打红了胶东半边天

传奇将军许世友在山东16年,在胶东指挥作战就有9年时间,在海阳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战斗足迹,毛泽东主席曾称赞“许世友打红了胶东半边天”。

为了领导海阳人民的反扫荡、反投降战役,许世友于1941年首次来到海阳,并前后多次进驻郭城的战场泊、西古现、迎驾山、璋夼、山东、港里等村,并在1942年前后将司令部设在战场泊村的农户家。为了能在战场上一招制敌,许世友平时勤于训练。村里老人都记得,在村西头的山坡上,种着一棵老杨树,足有百年树龄。许世友为了练枪法,每天站在百米之外瞄准杨树射击,练就一手好枪法。“后来村里人在那棵老杨树树干上挖出100多枚子弹头,都是许将军打的。”村里老人潘喜东说。

从1941年首次入海阳,到1945年离开海阳,许世友不仅带领部队讨伐国民党投降派赵保原、攻克万第、大战左村,席卷五龙河两岸,清除了胶东抗日的障碍,更是将不忘国耻、坚持抗战的理念深深刻入村民心中。

战场泊村老人杨洪波还记得,1942年9月,胶东军区司令部首次进驻战场泊村,许世友司令组织军队、百姓6000多人,在村西头召开了纪念“九·一八”大会。当时在村西头的泊地里,挤满了部队官兵和当地百姓。许世友就在此次大会上号召党政军民勿忘国耻,坚持抗战,把日寇赶出中国。许世友的行动和精神唤醒并激发了海阳人的抗战勇气。1942年,战场泊村就有30多人报名参军,随许世友转战南北,村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烈士就有13人。

“当时日军一直想拿下海阳郭城镇,这样就打开了沿海与内陆的连接通道,方便其物资的运送。”海阳市郭城镇教师姜海波说,许世友在海阳获得的战果,其意义已经超越了一场战役的胜利、一个小镇的重生,更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1948年许世友将军指挥攻打济南城的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十余万,基本上解放了山东全境,为全国性的解放做出巨大的贡献。许世友在抗战和解放战争当中表现英勇突出,连毛主席都忍不住称赞道:“许世友是员战将,打红了胶东半边天,了不起,了不起”。

传承革命精神续写新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战后国内外的形势,提出了坚持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主张,希望通过和平的道路实现中国社会政治的改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却垄断受降权利,篡夺抗战胜利果实,悍然发动了第三次国内战争。

面对国民党集团的反动嘴脸及其军队对解放区的猖狂进攻,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带领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规模空前的自卫解放战争。其间,英勇的海阳人民,在中共海阳县委、县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与全国人民一道,义无反顾地参与了自卫解放战争,最终把蒋介石集团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粉碎了其妄图独霸中国、重建独裁统治的阴谋。

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和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开展分不开的。在全面内战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为了巩固解放区,中共海阳县委采取的根本措施之一,就是遵照党中央的决策,解决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期间,中共海阳县委除了运用各种有效办法加强对解放区新生政权的巩固外,主要工作就是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通过土地改革,让广大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从而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心和决心,自觉、热情地汇入到解放战争的洪流中。1945年至1948年,全县先后有1.95万名青壮年参加了人民解放军,15.4万余民工参加了支援前线的战斗,数以万计的民兵配合部队作战3516次,为新中国的建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海阳人民为之奋斗了整整23年。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岁月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海阳人民不惧艰险,不怕牺牲,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以其特有的献身精神,赢得了“战斗模范县”和“支前模范县”的荣誉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英雄的海阳人民,不愧为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将继续创造光辉的业绩,续写新的篇章。

精彩推荐

佟丽娅穿红裙气质温柔 低头浅笑令人心动

2021-04-23    网易娱乐

中考访谈|青岛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招生负责人权威详解学校招生政策

2021-04-23   

中考访谈!私立青岛海山学校详解学校招生政策

2021-04-23   

查看更多

识别二维码
关注青岛新闻网微信qdxww0532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