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集团化办学 多样合作模式铺就库区学子幸福之路

第一届大北农班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2333_small.jpg

第一届大北农班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学院牵头成立三峡库区职教集团,搭建中高职教育立交桥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2333_small.jpg

学院牵头成立三峡库区职教集团,搭建中高职教育立交桥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5月20日12时40分讯 作为重庆市唯一特色涉农高职院校,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坚持围绕现代农业办学。近年来,学院从“抓内涵、提质量、强特色、促发展”四大维度进行了全新探索,并以此促进了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与库区经济社会的协同快速发展。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锐意创新,同时从学生实习实训条件、集团化办学、校内就业服务三大板块上整体改革,在整合更多优质资源用于人才培养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就业、创业的道路。

    “五位一体、四个合作” 夯实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按“融教学、生产、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标准规划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校外实训基地225余个,新建了教学实训大楼,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和资源共享,为学生的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职业氛围。

    目前,重点建设专业校内实训开出率达到全部、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34.5%。同时,按照 “四个合作”的产教融合标准,分类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成产教“深度融合型”校外实训基地31家,“紧密型”74家,“一般型”117家。在重点建设专业带动下,学院建成校内实训基地10个(实训室99个),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实训室14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实训室12个),校内实训场所建筑面积5.36万m2,设备总数2070台(套)、价值6288万元;建成校外实习基地151家,满足了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要求。目前学院正计划实施“双千工程”,即流转1000亩土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性实训研发基地,引进1000万美元的以色列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和信息化二个实施平台,构建九大现代农业运行系统,整合国内外现代农业先进生产、销售和管理技术,汇聚三峡库区现代农业企业,实现教育教学培训、研发、生产、技能等级鉴定、示范五大功能。

    学院以学生职业能力考核为导向,构建起了与“经验主导、五线并举”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院系专业三级层面,按照职责范围,以改革学生课程考试模式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了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和构建了“职业工作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学模式”、“学生考试模式”高度一致的“四模融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考试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精于工作提高成绩”。

    “六位一体”集团化办学 搭建职业教育人才“立交桥”

    作为一所地方示范性高职院校,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有机衔接、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推进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多元立交,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学院坚持立足行业企业,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政校企联姻,开展集团化办学,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的大平台。

    学院先后与巫溪县开展县校合作,与重庆万州渝东开发区探索了园校互动办学模式改革,与重庆市农委合作制定和实施了“农机高端应用人才培养星火计划”,与万州区农委和农业职业经理人促进会联合开展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培训,与巫溪县共同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与大山农业科技公司联合成立了“万州古红桔研究所”。2010年9月由学院牵头,由15所中高职院校组建的三峡库区职教集团组建正式成立,在此基础上,学院深化院、校、地三方联动,开展实施招生就业、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和继续教育“六位一体”的中高职衔接集团化办学,推动了库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进程。

    学院形成“育人为本、范式相符、经验主导、五线并举”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专业对接产业及职业岗位、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院通过顶层设计与教师首创相结合,突破了学科化和技术技能滞后化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经验主导就是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围绕训练学生获得工作经验、提升综合职业能力来系统设计职业类课程体系和组织教育教学。经验主导强调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强调学生做中学、学中做,通过技术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实践经验、建构起职业能力。为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学院还系统设计学生理想信念坚定、科学文化素质拓展、身心健康成长和学历达标四类课程,并按照不同的课程类型采用相吻合、对应的教学模式,通过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素质教育、体育训练、心理训练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还积极开展集团订单培养,深化与行业企业产业合作。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学院形成了“资产分属共管、功能共享放大、教学生产互动、实训就业一体”的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机制。学院先后与扬翔集团、大北农集团、海南正业、卡夫食品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先后组建了6届“扬翔班”、2届“大北农班”、7届“海南正业班”等校企合作一体化平台,与企业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并一起进行质量管理考评。

    “1123”就业服务模式 大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作为教育部门和重庆市首批单独招生试点院校,学院在学生职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上,创新建立就业延伸培训制度和就业跟踪社会评价体系,实施了“1123”模式:即建设一个整合就业信息、政策咨询、证件管理、职业指导、手续办理等服务内容的一站式服务集成平台;在重庆高校中率先与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质量的客观评价,前后双向延伸就业指导服务(即:向前延伸至学生进校之前,在单独招生中引入《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帮助考生理智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科学规划自己职业生涯,为后期因材施教打下基础;向后延伸至学生毕业之后,为我院毕业生提供终身就业指导)。

    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实现全程化、专业化、个性化。为顺利实施1123就业服务模式,学院引入了人社部CETTIC职业测评专业软件系统,打造了一支由7名高级职业指导师、3名职业指导师、8名创业指导师、10名心理咨询师以及全体辅导员组成的专兼结合的三级梯度化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通过政策倾斜和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专业特色打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等综合措施,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院先后被授予“重庆市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创新奖”等诸多荣誉。

    “要让库区学子通过职业教育改变命运、收获幸福”

    “生在库区、服务库区”是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民生使命。移民子女考不起大学怎么办?能不能从职业教育中找到发展机会呢?

    在每年的单招中,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把招生指标中相当的一部分专门留给了移民子女,让他们就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职业教育。不仅如此,学院还进行了关于三峡移民高职学历教育资助政策的课题研究,次年就在市教委、市移民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的《重庆市三峡移民高等职业教育助学金管理办法》中采纳,给就读市内高职的移民学生每人补助3000元。

    事实上,学院服务库区的“民生行动”还有很多,近年来共完成了现代农业项目规划6个、产业基地服务6个、承担应用技术课题研究10项……为实现库区移民百姓创富增收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承担的三峡移民后期扶持基金项目《优质林果蔬菜种苗脱毒快繁基地建设》发展了优质脱毒林果蔬菜5000余亩,移民间接受益近6000余万元;猕猴桃溃疡病防治技术服务挽回经济效益近10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