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官方新闻
奥帆之都——山东省青岛市盛装迎接全运盛会
十一运会青岛赛区 2009-10-07 09:49:32 新华网
  

    新华网山东频道9月19日电 9月19日起,十一运会“如意”火炬开始了在举办地——山东境内的传递。经过精心妆点,火炬传递首站——奥帆之都青岛展示着迷人风采,自信地向人们宣布:全运会,我们早已准备好了!

    近日,盛开的鲜花,鲜艳的十一运会会徽,装点着青岛的多条主干道和多座公园广场。尤其在比赛场馆、签约酒店以及机场、火车站、青银高速公路、重要旅游景点、主要街道、大型商场等窗口单位,十一运会彩旗、横幅不时映入人们眼帘,全运氛围日益浓厚,奥帆之都焕发着更加绚丽的风采。

    青岛是奥帆之都,本届全运会共承办乒乓球、羽毛球、花样游泳等12个项目的比赛,是主赛场济南之外最重要的比赛承办城市。2008年,作为奥运协办城市,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帆船比赛在此举行,青岛已成为我国培养航海和帆船人才的重要基地。一年多以后的今天,随着十一运会“如意”火炬来到,青岛又开始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全运盛会的举行。

    据青岛十一运会青岛赛区组委会有关人士介绍,近期,青岛市组委会精益求精,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突出了重要区域及场馆周边环境整治。截至目前,在10个比赛场馆周边500米可视范围,进出青岛的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机场周边、铁路沿线、主要景点、市区山头公园等处,青岛市投入10亿多元资金,共进行了74个整治项目,使美景覆盖了赛场周边区域和进出青岛主要干道。

    “个个是样板、馆馆是精品”。青岛市一流的场馆,成为高水平运动会的重要保障。青岛市体育局副局长彭一念在日前举行的十一运会击剑比赛新闻发布会上说,青岛赛区比赛场馆建设突出节俭、质量、安全的原则。根据比赛要求,除了新建场馆外,组委会改造了青岛市和部分高校体育馆,既使场馆建设投入大幅减少,又能保障完全符合同类项目的世界级比赛需求。目前,青岛市各比赛场馆顺利通过全省信息系统联调,各场馆供电、消防、网络等综合配套设施已到位,场馆运行与城市运行、外围保障保持了无缝隙结合。

    青岛市共为十一运会建设、改造10个比赛场馆和2个群众体育健身中心,这些场馆特色鲜明,造型美观、时尚,在前期的比赛中广受好评,成为全运会青岛赛区的一大亮点。青岛市游泳跳水馆建筑面积为44848平方米,观众坐席达到3072个,突出青岛海滨城市特色,以贝壳为造型,较好地体现了海的元素。青岛市体育馆即将承办乒乓球、羽毛球比赛,外形像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浮山麓。青岛大学体育馆只花费了200万元左右的改造费用,就使馆内顶棚、灯具、遮光、地毯等设施水平大幅提高,得到了正参加十一运会击剑项目比赛各方的好评,还给将来承办高水平比赛和学校利用提供了方便。

    为了更好地服务全运会,青岛市坚持以奥运为标准,构建了体现全运会特点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形成了分级管理、无缝对接的“扁平化指挥、场馆化运作”管理模式。青岛市建立了分级负责的组织运行机制,组建了12个项目的场馆运行团队;完成了12个比赛项目场馆运行、风险预案、岗位职责的编制;建立了赛时场馆运行每日调度制度。这些制度在前期场馆试运转和短道速滑、羽毛球、足球、篮球等的比赛及测试赛中,都运行良好。

    十一运会即将集中开赛,青岛突出了“以人为本、关注细节、兑现承诺”的服务理念,构建起密切配合、无缝衔接、运行顺畅、高效有序的赛事服务保障工作体系。在青岛赛区承办的十一运会比赛和测试赛期间,组委会突出8项服务职能,在餐饮、住宿、交通、兴奋剂检查、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票务、物流等方面圆满完成保障任务。截至目前,青岛赛区累计为工作人员供餐2.9万余份,茶点5600余人次,安排住宿1300余人次,安排用车4700余车次,在场馆内和住宿酒店接诊伤病员90余人次,日常监测餐饮单位卫生状况704家,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经验。

    志愿服务是每一届运动会的重要基石,青岛也已蓄势待发。本次全运会上,青岛建立了“馆—校—区”对接体制,志愿者以各高校为主统一招募管理,城市志愿者工作由所在区属地负责,统筹调度。在前期赛事和测试赛期间,青岛赛区1500名赛会志愿者和1200名城市运行和社会志愿者,为赛事提供了礼宾接待、赛事运行、技术保障、安全保卫等十大类、40余个职能领域的志愿服务。志愿者累计服务12万多个小时,服务运动员、观众、新闻媒体等客户群30余万人,充分展示了十一运志愿者的良好精神风貌。(记者 徐冰 苏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