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志愿者新闻
全运志愿者:奥运标准 一流服务
十一运会青岛赛区 2009-07-09 13:50:01
  

 

志愿者将捡到的拍子归还运动队。

    在已经结束的第十一届全运会冰上项目和羽毛球预赛等比赛中,“奥运的标准,一流的服务。”是各界人士对志愿者工作的最好赞誉。而在距离全运会还有100天的时间里,志愿者们已经信心满怀,准备出发。

    全新的招募模式

    十一运会的开幕,给青岛后奥运时代的志愿服务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青岛赛区的十三项赛事分布于五个区的十个体育场(馆),比赛时间跨度长达八个月,可谓点多、面广、时间跨度长。如何更好地组织全运会青岛赛区赛会志愿者为全运赛事服务,团市委与驻青高校一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全运会青岛赛区与北京承办奥运会的情形类似,考虑到青岛的高校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学习北京奥运模式。”在全运会青岛赛区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确定了“馆校对接”志愿服务模式。“馆校对接”的志愿服务模式是指为每个场馆选择一个高校,赛会志愿者主要从对接院校当中选拔。在本次全运志愿服务工作当中,协调小组提出以“区域相近,专业职能相近”作为“馆校对接”最基本的原则,安排了青岛市8所高校参与其中。

    “馆校对接模式,可以有效的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时间成本,提高招募效率,便于组织管理,适合大规模赛事、多项目同时开展的志愿服务需求。”团市委副书记、第十一届全运会青岛赛区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兼志愿者工作部部长夏正启介绍说,本次全运会赛会志愿者招募从启动到实战,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随着比赛的展开,志愿服务工作启用的“馆校对接”模式得到了检验。仅在全运会举行冰上项目比赛期间,志愿者们分布在34个职能的工作岗位与3个城市服务站点,累计提供志愿服务25000余小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年5月,在各部门前期提报需求的基础上,各对接高校完成了赛会志愿者的招募和校内初选工作。6月9日至6月18日,志愿者部组织全委各部门业务骨干到全市8所高校进行了11轮的面试定岗。目前,青岛赛区各项目(含黄岛分赛区)2500名赛会志愿者已经招募结束。注册资料已收集完毕,提交省组委会志愿者部进行制证工作。

    校外的第二课堂

    为志愿者服务也是为了让大家能更好的工作。带着这个目标,由团市委和组委会各职能部门组成的场馆志愿者工作团队,赛事期间着重做好志愿者管理激励、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通过每日巡查,关心志愿者的服务和学习情况,做好志愿者的服装、餐饮、保险、交通和通讯等各项保障。另外他们编辑的《全运志愿先锋》志愿者刊物、评选志愿者每日之星、建立志愿者风采展示园地、为表现出色的志愿者送去志愿者纪念品等措施,营造了积极进取的团队文化,使志愿者时刻感受到关怀和温暖。

    各高校也将志愿服务纳入学校第二课堂学分的认证,在青科大,服务期满、表现良好的志愿者可以获得2个学分,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各高校对志愿者请假调课、管理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协调与支持,使学生解除后顾之忧,能够安心为赛会提供志愿服务。扮演“泰山童子”的女志愿者,照顾花童的“男保姆”陈曦,观众服务职能“问不倒”的志愿者李春蛾,也随之成为了校园明星。

    “志愿全运,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收获,这段经历必将成为我们青春最好的记忆。”竞赛组织部的志愿者王玉明写在日记里的话,代表了所有志愿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