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青岛从大港发端,港口与这座城市始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生共荣。一百多年后,青岛正着眼未来,以国际邮轮母港区为依托,打造下一个百年历史传承的新地标,让百年老港区焕发时代光彩。
从沧桑中走来
1891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1892年,青岛近代第一座人工码头——青岛栈桥开始兴建。此外,在青岛河入海口以南兴建“衙门桥”码头。这两座码头的兴建,是青岛建港的开端。1901年,大港开工建设。后海以原大鲍岛码头为基础修筑的小港投入使用,带来源源不断的货流与人流,被形容为“舳舻相属,万里连樯,风帆遮海”。
1904年3月,建成一号码头北岸5个泊位,并正式对外开放,这是青岛大港最早宣布对外开放的码头。
1968年,青岛港煤炭专用码头,是青岛自行设计、施工的中国第一座机械化煤炭码头。1906年,胶州湾内大港二号、四号、五号(部分)码头先后建成,有6条港内专线铁路和胶济铁路相通,并与山东及华北大片地域的铁路、公路相连成网,青岛港渐成规模,青岛与周边联系日益密切。
1929年青岛设特别市,青岛港随之发展壮大。1936年2月建成三号码头。1945年至1949年,青岛港共建6座码头,36个泊位,1949年吞吐量达到72万吨。
跻身航运强港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港真正成为人民的港口。随之修复扩建了战乱中被破坏的码头,业务范围、吞吐能力不断扩大。1973年青岛港吞吐量达1000万吨。1974年开工建设八号码头。1977年建成青岛港客运站。1978年吞吐量达2002万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青岛成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青岛港被时代推到了开放的最前沿,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在对老港区进行改造的同时,青岛港战略重点逐步跨海西移。
1991年12月21日,青岛-美东核心班轮“香河”轮在八号码头47泊位举行首航仪式。
1983年,我国第一座20万吨级原油输出码头——前湾一期工程开工,1990年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工程——前湾一期工程两个2万吨级杂货泊位简易投产。进入新世纪后,青岛吹响了“挺进西海岸”的号角,强力推进前湾新区建设,使青岛港横跨胶州湾,摆脱了老港区吞吐能力有限的束缚,为以后的重大布局调整和战略发展夯实了根基。200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亿吨,成为新崛起的国际亿吨大港。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5亿吨。百年名港的崭新航程
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的设计以三大动力、血脉连通为主要手段,塑造活力之星、未来之港。追溯历史文脉、继承文化精髓、留驻青岛记忆;引爆爆点项目、吸引人流汇集、激活片区活力;延续激活热度、带动思想创新、保障长久发展。
启动区鸟瞰图。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将依托百年老港优质资源,集聚
邮轮旅
游、
金融贸易、智慧创新、商务文化
四大产业,发展成为青岛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元素集聚地,滋养青年人成长、发展、创业的新平台,建设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的承载区、国际资源对接的思想策源地、中国邮轮旅游发展试验区(青岛)的核心区。规划方案将邮轮母港区划分为
乐海坊、探海坊、尚海坊、通海坊、居海坊
等五大片区,按照近、中、远期进行更新改造,逐步完成大港港区全面转型升级。
1.乐海坊(启动区)为活力时尚主题板块,规划功能为创新文化消费、购物餐饮、商务办公、旅游集散和邮轮配套服务设施,引领青岛时尚创新产业,成为宜业宜游的聚集地。开发利用筒仓、仓库等工业仓储建筑,在留下历史记忆的同时赋予新的内涵和功能。利用一号码头现有筒仓打造筒仓酒店、筒仓展览中心;利用二号码头仓库打造餐饮集市;在一号码头和二号码头之间陆域打造青岛源文化中心综合博览馆;在一号码头和二号码头之间海域利用高科技光影打造“青岛之光”;结合地铁2号线邮轮母港站及其周边的大港新天地等项目建设商务办公、旅游集散、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综合体。
2.探海坊为海洋探索主题板块,围绕海洋总部经济,培育新兴海洋及离岸金融等产业,发展海洋经济,规划1处360-380米超高层标志性建筑。
3.尚海坊为邮轮高端服务板块,规划建设邮轮总部、国际学校等,打造高端国际邮轮旅游目的地,提高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服务水平。
4.通海坊为海洋创新融合板块,规划1处面向未来海洋发展的海洋科技主题展示馆,完善国际邮轮旅游目的地的服务功能,优化青岛海洋旅游体系。5.居海坊为综合配套宜居板块,着眼宜居宜业宜游,营造良好创业工作生活环境。同时,保留港区内现有铁路专用线、码头岸线、验潮站、胶澳海关等工业、历史文化遗存,留住百年港口记忆。
(来源: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