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号 > 正文

老青岛四大菜市场,那些抹不去的城市记忆!

2020-01-04 06:30 来源: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分享到:

时光荏苒,老青岛曾经的几大菜市楼皆已消失在城市改造的洪流中。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已然是无迹无踪。老菜市楼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不知你的记忆里是否留存?欢迎大家一起回忆补充那些曾经的钩沉轶事。。。。。。


人民市场

位于市场三路41号的人民市场,原是日本人建的公立市场一一青岛劝业场,1993年,消逝于市场三路的改造中。

日本人设计、施工的劝业场,位于市场一路与三路之间的街区。1917年11月兴建,竣工于1918年2月。

“市场”是“口”字型,东西南北转一圈,中间为甬道,两边是商店,市场的一层以鱼肉蔬菜类副食品经营为主,二层则销售洋布,日用百货、土杂品等各色商品,主要由日商经营。

劝业场也叫劝商场,鱼菜市场,后一般叫青岛市场,也曾叫公立市场。因为有了这个市场,昔日曾叫"大窑沟"的烧窑旧址建的三条马路也分别成为了以后的市场一、二、三路。

许多年里,这里是青岛第一市场,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大商店,尤其蔬菜,有许多是“净菜”,肉类也卫生新鲜。梁实秋晚年在台湾回忆,他的妻子程季淑当时远从鱼山路到这里买菜。


1951年9月,由时任副市长张公制题写的“青岛人民市场”正式开业。

青岛解放后,政府整顿市场,1951年,将黄岛路一带的鱼菜摊商迁至劝业场,改名为“青岛市人民市场”。1952年至1953年,市场业户成立了禽蛋联营社,久联菜果联营社、利华食肉店、联合食肉店、水产品合营一组、水产品摊贩联营组等,各商号、摊贩按行业归口管理。

人民市场整修后,原先市场中的隔断被拆除了,原来露天市场所建的平房改为了住户。

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三路开办成农贸市场,那时的市场三路每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到处是购物的人群,加上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开放,这里成了老市北最繁华的区域。那座带钟楼的大商场,也成为了岛城老百姓心中最具烟火气的地方。 




1993年12月,在众人的惋惜声中,昔日的老市场大楼被爆破拆除了,一座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老市场轰然倒下。人民市场被一座没有特点、没有个性的高层新面孔建筑所代替。
东方市场


东方市场建于上世纪30年代沈鸿烈市长主政时期,其“回”字型内置天井的结构是当时商业市场的通用格局,市场于1930年开始兴建,1931年竣工。



东方市场老照片,大门上的“东方市场”清晰可见


建成之初,一层是市场,二层围着井圈式阳台便是戏场了。两层建筑的整个布局呈曰型环绕,开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每个门的正上方镌有四个半米见方的颜体“东方市场”大字。东大门的木制门扇箍有五道钢圈,沿门洞向上,在原有二层上又加了一小层,形成三层的门头。由于此处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所以市场的东北两面分别又建有一层地下室。市场楼内在一层和二层的中部,各有一处公共厕所,并有公用水龙头。 



上世纪40年代初,随着市场的扩大和需求,二楼的戏场改造间隔成大约有150余间的小房间,成了商家家眷和一些外来户的住宅。这些小房间面积很小,一般不会超过10平米的样子,但是房租便宜。所以,招来了众多的下层市民集聚于此。等到50、60年代,这里就管理无序、拥挤不堪了。



 邮电局、广西路奶站、压面条的小作坊等都成了难忘的回忆。





2006年12月30日,龙口路20号地块拆迁工作正式启动,2008年,历经七十余载的东方市场也最终凄美落幕。


莘县路市场


莘县路菜市楼位于青岛市莘县路105号,对面是莘县路小学,南面是著名的海军4808工厂,菜市楼曾是青岛西部著名的菜市场,其规模仅次于市场三路的菜市场。



2001年莘县路市场楼旧影(毛卫东摄影)
莘县路市场楼的建设时间是1934年。它的起因,最早是满足海产品贩卖的需要。这样,在小港附近空地自行搭建席篷设摊的凌乱无序局面,就得到了改善。莘县路市场楼等大型贸易商场的相继出现,改变了市区的市场面貌和格局,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建成后的莘县路市场楼,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了台西和后海一带唯一的大型市民商场。


以出售干鲜海货和日用百货为主的市场,建筑面积为8900平方米。菜市楼设计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地上的一楼和二楼为室内商场,三楼办公,顶层系露天市场。菜市楼布局呈双回字框架结构,每层由270根水泥柱间隔成135间自然店,三层楼计有405间。这样的设计既宽敞明亮,也方便交易双方的销售和购买。


解放后,一楼改成饭店、土产等商店;二楼、三楼成为住家户。由于改造后采光不好,加之间隔的房间比较小,白天也需开电灯。50年代,饭店是由个体小饭馆合营而成,虽然面积比较大,但经营品种不算多,特别是60年代和文革期间,火烧、锅饼、面条等是主打面食;炒菜,就是一般的青菜,肉食品极少,不过早晨卖油条、稀饭等。改革开放后有所变化,楼底饭店装修一新,品种增多,面向平民。上个世纪末,汉京书店最早是在菜市楼开张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菜市楼里开了一个太阳商城,全部是南方 “个体户”,着实红火了一阵,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偃旗息鼓。






2008年,菜市楼与幸福楼一道因青岛东西快速路三期的建设而被拆除,这座历经七十余载的老建筑,曾经与市场三路菜市场、台东镇商业市场、东方菜市场齐名的莘县路菜市楼,最终成为了岛城人永远的记忆。


台东商业市场


 据《青岛史志》记载,1926年7月28日,警察厅、财政科、工程所呈文商埠局,将市场三路劝商场东院处所设搭小棚摊场改建为96间平房市场,同年12月建成,投资1.06万元。并按规定租给摊贩,分批迁进。翌年7月12日,台东镇商业代表杨圣训等9人筹集股资5万元,兴建台东商业市场,定名胶澳台东区商业市场股份有限公司。



台东市场百货商店


台东商业市场1928年2月4日被核准发给注册执照,所设市场面向居民群众,以招商租赁、提倡市面为宗旨,设有蔬菜摊贩、鱼肉市场、洋杂货馆、估衣铺、饭馆、说书场,以供平民日常生活和工余娱乐之需要。



遵义剧院(光陆大戏院)旧影(毛卫东摄影)


东门福寺路的南面是商业茶台,后称光陆大戏院。1953年经过整理装修,不再是回字形建筑,福寺路东门封闭,改称青岛第二百货商店。夏天吹大风扇,冬天用大火炉子,商业茶台(光陆大戏院)改为遵义剧院,楼上边楼大部分为居民居住,楼内是封闭通道,很是昏暗。


上世纪80年代的台东三路,左侧就是台东市场百货商店。(逄淑才收藏)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青岛第二百货商店的东面建了新楼,老楼改为台东市场百货商店,新楼为青岛第二百货店(今千川百货) 。




上世纪中期,台东市场楼被列入旧城改造之列,1999年居民和经商者陆续搬离,2003年,随着台东万达的崛起,这座曾经台东最大的商业市场和老青岛第二大戏院就此消失......


那些老青岛熟悉的老菜市楼,虽然已离开人们的视线多年的光景,但记忆却已镌刻在这座城市的肌体里,无法抹去。一座厚重的城市离不开丰富的文史记忆,日新月异的城市,在不断更迭中发生着变化,但不变的依然是对那些已经故去的怀念与致敬!
本组图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给我好看

你就好看~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