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是海南著名的黎族苗族自治县,
生活着黎族苗族同胞近10万。
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民俗风情独特,
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
甚至到今天还保留最原始的生活方式!
今天跟小编一起走进保亭,
感受人类最原始的风情吧!
推荐景区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
地址:保亭县三道镇
电话:0898-38660888
01
纺染织绣——织就黎族灿烂文明
黎锦起源于殷周。在宋元两代时,黎族棉纺织业相当发达。纺织家黄道婆创新去籽、弹花、纺线、织布等纺织工具,运用和推广黎族纺织错纱、配色、综线、絮花等技术,织成栩栩如生花纹图案,“龙被”等黎锦精品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该技艺以腰机提花织锦最具特色。
2006年5月20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10月1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2
绣面文身——海南岛的敦煌壁画
从前,黎族女孩一到12岁就必须接受绣面文身这一成人礼,否则生时无法出嫁,死后祖先也不会相认。文身范围包括双臂、双腿、胸部,16岁出嫁时则会纹脸部。由于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文身图案便成为记录民族历史、文化的信息。鉴于氏族、部落不同,女性身上的绣面纹身图案也各不相同,不少由横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图案组成,被称为“海南岛的敦煌壁画”。
受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影响,自上世纪60年代起,黎族女性绣面文身的古老习俗逐渐消失。如今,拥有这一神秘图案的阿婆大多年满八旬。她们去世后,黎族女性绣面文身的历史也将划上句号。
03
钻木取火—— 古老的生命火种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是海南黎族人民根据摩擦生热原理,利用木棒快速钻动木块而产生的火屑来取火的古老方法,目前在国内已极为罕见。黎族钻木取火工具有三种,第一种是手钻,第二种是弓钻,第三种是双人绳拉钻杆取火。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对历史、考古、科技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006年5月20日,黎族钻木取火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04
树皮布—— 神奇手艺御风寒
树皮布是海南的黎族祖先在使用麻和木棉纤维之前,以植物的树皮为原料,经剥离、拍打等工艺加工制作成树皮布。常见用于加工树皮布的树木有见血封喉树、厚皮树、黄久树、构树等。
2005年,“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被海南省政府公布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05
竹木器乐—— 独特的天籁之音
黎族竹木器乐和乐曲是黎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祭祀、集会、围猎、示爱、婚丧、娱乐都离不开这些乐器的演奏。 2008年6月7日,黎族竹木器乐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黎族器乐名曲有黎族器乐《打叮咚》、哩咧乐曲《相会在山兰园》等。
06
藤竹编—— 编织黎家幸福梦
黎族藤竹编技艺是指海南黎族人民以藤、竹为主要材料,经手工编成各种用品的技艺,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黎族藤竹文化是黎族人民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杰作,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于2009年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藤竹编织技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黎族先民已就地取材,利用本地盛产的藤竹原料编织日常生活所用的各种器具。早在唐代,藤编就列为朝廷贡品。
06
船型屋—— 黎族文明的摇篮
槟榔谷的船形屋很有特色,因为它从外形上来看像一艘倒扣着的船。这是黎族几千年来建筑的结晶,取材简单,但里面却融入许多建筑智慧,有许多讲究。
茅草屋长而阔,茅檐低矮,这样有利于防风防雨。房子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茅草屋中间立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语叫“戈额”,“戈额”象征男人,两边立6根矮的柱子,黎语叫“戈定”,“戈定”象征女人,即一个家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屋内为泥地,从外面挖回粘土,铺平,浇上水,用脚踏平踩实,晾干,再如此反复多次,地面便又平又硬。
上一篇:保亭,一个敢叫中国最美县城!
下一篇:保亭,一座素颜都让你觉得美哭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