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类 > 正文

贩卖精准个人信息理当从重处罚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2017-06-29 15:54:35 字号:A- A+

    短短9个月时间里,广州一名男子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竟然超过3500万条,并且获取的个人信息还十分“全面”和“精准”。涉案男子因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达3500万条,情节特别严重,一审被广州市天河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4年、罚金1万元。这是自2015年11月《刑法修正案(九)》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修改后,广州市天河区法院审理的首宗构成“情节特别严重”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案件。

    这个案子,并非什么大案,之所以值得我们讨论,一在判决的破冰意义。在《刑法修正案(九)》之前,凡是构成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最高刑期为3年,在这个案子中,涉案男子一审获刑4年,从中透露出依法从重处罚的信息;二在他所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精准度”。譬如,中学生的个人信息就包括考生的姓名、身份证、家庭住址、家长联系方式、个人兴趣爱好等等。看了令人脊背冒汗,徐玉玉是怎样上当受骗的?就是因为她的这些信息被非法盗取了。

    网络诈骗演进到今天,通过社会治理、媒体揭露,公众的警惕性也越来越高了,可为什么骗局总是层出不穷,不断有人中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诈骗早已从“猜猜我是谁”“你的电话欠费将停机”之类的“盲骗”进入到点对点的“精准诈骗”了,识别的难度系数大大提高了。“精准诈骗”有多可怕,不妨看看这则新闻:据6月1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有数十位消费者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某种商品之后,均接到自称是该电商平台“客服”的电话,表示所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可以获得退款。在“退款”过程中,消费者根据“客服”的指示操作,最终落入骗局,被骗去不少钱财。对于经常网购,且办理过退款的网购者来说,要有多大的智慧与定力,才不至于被牵进这“精准诈骗”陷阱里?

    这个骗局为何能骗到这么多网购经验丰富的年轻人?关键一点,骗子获得了精准度极高的公民个人信息——消费者在电商平台所购买的商品、购物时间以及联系方式,从而获得消费者的高度信任。再通过一系列精妙的程序设计,一个堪称完美的骗局就这样出炉了。作为消费者,你在什么时间、什么电商平台上买过什么商品,骗子都一清二楚,冒充客服客客气气地给你打电话,承诺给你办“退款”,想不受诱惑有多难啊,这就是“精准诈骗”的可怕之处。

    可以肯定,骗子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越精准,行骗的成功率就越高,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因此,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不但要看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数量,还要考虑信息质量、社会危害程度,把精准度也纳入量刑之中。被非法获取、贩卖的公民个人信息越精准,社会危害就越大,罪行就越严重,应该从重处罚,这样才能做到“精准打击”。其实,这也符合法律精神。5月9日,两高发布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在“情节严重”的认定中,就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了分类:敏感信息、重要信息、普通信息。其中,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属于“高度敏感信息”,一般人“提供50条高度敏感信息”即可入罪。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日益猖獗,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途径日益复杂,治理形势日益严峻。不管如何,法律始终是一条底线,必须牢牢守住。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必须零容忍,依法从重处罚,以儆效尤。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