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建立全民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加大对重特大疾病精准保障力度目前41种“救命药”纳入保障范围,5年来保障资金支出逾7.9亿元
本报讯 “原本一个月一万多元的药费,报销后我只花了三千多。服药到一定疗程后还可以享受免费赠药。”家住青岛市区平原路的张敏杰老人上个月例行CT检查时被告知,肺部肿瘤缩小,癌胚抗原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她感慨地说:“是青岛出台的好政策救了我的命。”2012年底,她查出罹患肺癌,面对高昂的手术和治疗费陷入困境时,青岛当年在全国率先实施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为她带来了生的希望。根据这项政策,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肿瘤药物凯美纳被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原本高昂的药费,大部分可以报销,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大病,用国际上常用的一种衡量标准来界定,就是指“灾难性医疗支出”,即一个家庭的医疗支出占家庭可支付能力的比重等于或超过40%。此前我市的一项调研显示,全市参保的“重负”患者中,有半数患者及其家庭是因单一药品或药材导致负担过重,而在2012年之前,这些药品或药材多数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以补齐 “重特大疾病参保患者保障水平较低”这一短板为突破,2012年7月1日,青岛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政府运用谈判降价机制和多方共担机制,将9种特药特材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后来范围不断扩大。来自市社保局的统计显示,目前已有41种针对重特大疾病的救命药品耗材纳入保障范围,5年来全市用于重特大疾病保障的资金支出超过7.9亿元,参保人“花小钱”也能治大病。
青岛社保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带来的利好,让患病5年的张敏杰感受得非常真切。今年64岁的张敏杰曾在医院做过30年的护士,“有什么也别有病”是她最质朴的心愿。“不单是身体上备受病痛折磨,经济方面的压力也很大。为治病而卖房子借钱的患者,我在医院见过不少。”可做梦也想不到,这样的事情摊到她和老伴的身上。
2006年张敏杰的老伴查出罹患胃癌,手术治疗前后花费近十万元。“老伴早就下岗,之前还要供儿子读大学,家里积蓄有限,治病的钱大多靠亲戚朋友支援。”2007年老伴去世后,张敏杰就对儿子交代过:“如果我有一天得了这种病,咱能治就治,别乱花钱。”可生活仿佛跟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2012年底,单位统一组织的体检中,身高马大、向来极少生病的张敏杰被查出患了肺癌。“感觉就是晴天霹雳,一下子懵了。”手术费用高,远不是张敏杰和儿子所能负担得起的。靶向药物凯美纳疗效显著,但一盒近3000元、每个月服用四盒就要1万多元的花费让张敏杰“望药生畏”。“就算卖房子,咱也得治病。”儿子一番话却让张敏杰倍感压力。不幸中的万幸,2012年7月1日,青岛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把包括凯美纳在内的9种特药特材纳入救助保障范围。
“特药特材救助是对重特大疾病患者使用基本医保目录外、治疗必须、疗效确切但是价格昂贵的高值药品耗材进行救助。医保部门与药企经过谈判争取价格让利,并把谈判后的药品耗材纳入保障范围,能够降低大额医疗支出造成家庭灾难性风险的概率。”青岛市社保局社保合作发展处处长魏鹏介绍说。据统计,经过谈判,范围外特药特材价格降幅平均达到30%。来自市社保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7月至2016年底,青岛大病医疗救助保障资金支出7.07亿元,其中特药特材救助4.8万人次,范围外费用大额救助近24万人次。
为进一步加大对重特大疾病的精准保障力度,今年1月1日,青岛又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全民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对重特大疾病的保障实现了由救助制度向社会保险制度的转型升级,政策惠民效应进一步放大。
即墨农民赵大爷便是新政策的首批受益者。今年59岁的赵大爷于去年11月查出罹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住院花费了6万多元,出院后还需持续使用专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特效药物地西他滨。但一个月近2万元的药费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负担更加沉重。正在全家人为筹措医药费犯愁的时候,青岛全民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于今年1月1日启动实施,赵大爷使用的“救命药”纳入了保障范围,今年前3个月,赵大爷使用特药地西他滨的费用总额达3.5万元,个人只负担6900元,减轻家庭医疗负担近80%。
据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全民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我市特药特材报销比例由70%提高至80%,并不设最高支付限额;大额保障报销比例由60%提高至70%,年最高支付额度提高到20万元。制度实施以来,青岛全民补充医保制度覆盖人群不断拓展,全体参保人都享受到了城乡统一的全民补充医保政策,救助种类不断扩大,由原来的9种增加到41种,涵盖了治疗恶性肿瘤、罕见病及高致残率疾病的多种药品耗材。一季度,青岛共有2万多名重特大疾病患者享受到全民补充医疗保险待遇,保障了4万多人次,资金支出共计8652万元。(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李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