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里曾是“购物天堂”
在老青岛的所谓“街里”,就是指当时的市中心区域。那时节有段童谣非常流行:“一二一,一二一,爸爸领我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考试考个大第一。”可见人们对“街里”的向往。时光流逝,斗转星移,如今就称之为“老街里”了。我是1950年底7岁时,随父母从上海来到青岛。非常清晰地记得当时老街里中山路一带许多商店林立,曾是老青岛人的“购物天堂”……
“百货”与“国货”
当年,中山路就只有两家大型商场:青岛百货公司(简称:“百货”)和青岛国货公司(简称:“国货”)。
位于中山路51号的青岛百货公司。解放前,这座六层带电梯的大楼是青岛早期的写字楼,乃美国商人、驻青美国商会会长亚当斯所建,故称“亚当斯大厦”,后叫“德士古大楼”。解放后改为第一百货商店,正门由曲阜路改在了中山路,这是青岛首家国营大型百货商店。人们一直习惯称之为:青岛百货公司,里面的商品是当时青岛最为齐全的。50年代初,电梯在青岛极为罕见,唯有青岛百货公司、博山路的天德塘澡堂和汇泉的东海饭店鼎足而三。“百货”的电梯在曲阜路口,像我这样没见过世面的“皮孩子”,当年纯粹是为了过电梯瘾而来。其实,当时有许多顾客也是奔着这里罕见的电梯,当然店大商品多更是重要原因。现在原址成了一家快餐店,昔日的熙来攘往已是风光不再了。
青岛国货公司比较有历史。1930年7月1日,为了促进国货的销售,“青岛市各界国货运动委员会”成立,有26家商店联手参加,在东莱银行二楼、三楼开办了“国货商场”,但因经营不善很快就停业。“九一八”事变后,由“青岛爱国工商业联合会”出资,于1933年在中山路151号(胶州路口)又开办了“青岛国货公司”,共为四层。该店公开提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口号。日寇入侵青岛后,一度被日本商人强占。抗战胜利复业,直到解放后,因其规模仅次于青岛百货公司,地处交通中枢,顾客自然较多。90年代改建为17层,如今这里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另外,那时在中山路、海泊路口还曾有家广顺公司,系一招远人所开办,只是与以上两家相比略微显小,客流也就稍差了。
“瑞蚨祥”与“谦祥益”
当年的老街里,经营绸布的商店也不少,而“瑞蚨祥”与“谦祥益”,无论名声与规模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瑞蚨祥绸布店,是由山东章丘的旧军孟氏家族于1905年在胶州路35号(芝罘路口)创建,青岛最早的老字号绸布业商店。其创始人孟雒川属于章丘孟氏家族的“矜恕堂”,颇具商业头脑。商号正厅出售绫罗绸缎、各色布匹及呢绒皮货等。西厢设有广济堂药房,延医坐堂,代销雷允祥六神丸。因为该店外面有围墙,儿时的我总觉得这里神秘兮兮,就经常与小伙伴进去“捉迷藏”。1959年,拓宽胶州路路面,将其围墙拆除,成为临街门面商号。“文革”前,生意一直很好,而今却已经改换门庭,“瑞蚨祥”荡然无存了。
谦祥益绸布店创建于1911年,属于章丘孟氏家族“进德堂”,位于北京路9号,邻近中山路。其门头字号为清朝翰林、法部侍郎王垿所书写。谦祥益先后在周村、郑州、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武汉、济南、烟台等地设立若干总号、分号近20处。北京前门大栅栏的谦祥益早已遐迩闻名。
这两家绸布店虽都同属孟氏家族,因是不同分支,在价格与质量上相互竞争是势在必然,渔利者自然是顾客。
另外,招远人丁明德曾在20年代在海泊路77号创办了洪兴德绸布店,当时在青岛也很有名气。1929年,青岛绸布业同业公会成立,由晟昌呢绒店经理、浙江人竺金生为首任主席;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福隆绸布店经理马玉珂任理事长。该公会就设在胶州路、聊城路口的一处平房。50多年前,除瑞蚨祥与谦祥益外,以上绸布店早已不复存在了。
“新盛泰”与“盛锡福”
老街里当年的鞋店有30多家是在毗邻中山路的海泊路,为此海泊路曾有“鞋店一条街”的美称。但其中最为遐迩闻名的是中山路110号的新盛泰皮鞋店。为什么呢?
就在四方路对面的新盛泰,于1929年8月16日下午6点25分左右突然响起了清脆枪声,有一人当场在该店毙命。原来死者是王复元,他本是共产党员,但他在1927年“四一二”事件后叛变革命,并出卖了中共创始人、“一大”代表邓恩铭,使之惨遭杀害。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下令:必须立即处决罪大恶极的叛徒王复元。于是,青岛地下党在得知这天下午要到新盛泰取定做的皮鞋情报后,即派人前去在该鞋店周围等候。就在王复元在鞋店试穿交款后要出门时,跟随他进店的年轻人当即开了三枪,枪枪命中要害将其击毙。完成任务后,枪手们瞬间就销声匿迹了。从此,新盛泰的名声大震,并载入了中共党史。80年代初,此事被写成了文学或戏剧作品,曾风靡一时。
另外,海泊路有青岛人开设的福兴祥鞋店、华丰泰鞋店,浙江人开设的明星鞋店、三星鞋店,牟平人开设的一美华靴鞋店、华丰泰鞋店、裕生福鞋店。当年,这里的鞋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但在50 年前,这些鞋店都已经先后踪影全无了。而今,唯有解放后的知名鞋店——孚德,还在中山路继续营业。
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制帽企业“盛锡福”创始于1911年,就在中山路141号,店名牌匾是出自吴佩孚之手笔。其创始人刘锡三(莱州人)有“帽子大王”的美称。从1936年起,刘锡三又在北平、南京、上海、武汉、重庆、青岛、济南、徐州等地先后设立分号,他的行庄和销货商埠几乎遍及全国。各分号除经销总厂生产的帽品外,还在当地采购部分杂帽,以补充总号的不足,同时又吸收各地市场的信息,搜集技术情报,使盛锡福改进旧产品、创制新产品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同行。除民族特色的帽子外,盛锡福还生产国外的时尚帽,因而东南亚和美国等国家都有盛锡福的分销处。在盛锡福最鼎盛时期,全年生产各种帽子达45万顶。解放后,盛锡福曾给毛泽东做过将校呢圆顶帽,为周恩来出访苏联水獭皮帽,也给刘少奇访苏做了一顶美式圆沿皮帽。他们还为朝鲜金日成做过海龙皮帽,给印尼苏加诺总统做过三羔皮帽。现在,“盛锡福”正在与时俱进地制作和经营各种帽子。
我们期盼这一次“中山路改造”工程,能够真正使百年老街里中山路重现辉煌,更加辉煌……
青岛老街里的特色街
老街里在老青岛是最为繁华,人气最旺。20世纪30年代老青岛人有句俗话:“身穿谦祥益、头戴盛锡福、吃饭春和楼、看戏去中和、看病宏仁堂。”其实,当时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特色街:比如天津路是“旅栈一条街”、海泊路是“鞋业一条街”、四方路是“年货一条街”、济南路和莘县路是“土产一条街”等。可见,那时的老街里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天津路是“旅栈一条街”
由于天津路西头与泰安路的青岛火车站交接,因而旅栈业也就应运而生。
可那时一般百姓的收入都很微薄,他们来青岛就往往下榻距离火车站近,比较价廉且大众化的典型中式客栈——“悦来栈”。其客房多为单人间或双人间,比起那些大房间的普通客栈的档次又略高。我记得,悦来栈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营业着呢!
据了解,悦来栈接待过一些文化名人。如著名作家孟超,他是“左联”创始人之一,早年在上海从事革命文艺工作,1928年至1930年期间,每次回诸城老家,由沪坐船来青岛转车时,都是在悦来栈下榻。1930年5月,当时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教学的著名左翼作家胡也频等人,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通缉。同年7月,胡也频、丁玲夫妇被迫匆匆来到青岛乘船回到上海,他俩在青期间就住在悦来栈。另一位著名作家贾植芳,1947年在上海国民党当局被捕,次年获释后来青,化名贾有福,以商人身份作掩护,与妻子任敏在悦来栈居住了一段时间,闭门笔耕。
当时,天津路的客栈还有:保安栈、连升栈、高升栈等。
另外,还有一家东华旅社比较洋气,是四层洋式楼房,有大小客房一百余间,还有中西餐。东华旅社与春和楼都是天津富商朱子兴发起并集资开设,他聘用天津人王雨亭为东华旅社经理。而朱子兴与逊清遗老、著名书法家刘廷琛关系密切,正因为刘廷琛偶尔在东华旅社现场挥毫,该旅社也因此颇有人气。
如今,以上的这些老客栈和旅社虽已荡然无存,而今的四方路又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不少比较时尚的旅馆。2012年年底,四方路就有了青岛首家类似太空舱的“胶囊旅馆”,因小巧玲珑又价格低廉而颇受游客青睐。看来,还真有当年“旅栈一条街”的遗风呢!
海泊路是“鞋业一条街”
海泊路当时集南北不同风格的鞋型的一条街,店铺多达30余家,所以称为“鞋业一条街”。其中,由我们青岛本地人经营的有:福兴祥鞋店、华丰泰鞋店、裕生福鞋店等,同时,还有以山东牟平人开设经营的:一美华靴鞋店、华丰泰鞋店、裕生福鞋店等,另外还有由上海人和宁波人等经营的南方鞋型店:三星鞋店、三进鞋店、明星鞋店、履利鞋店等。这些鞋店都只是经营皮鞋和布鞋,胶鞋则归百货店卖。
他们重视生产管理科学,分工明确,有各自的制鞋作坊,从做鞋、成品、检验、销售为一条龙。许多店家都服务周到,量脚定做,送鞋上门,常年赊销,年节结算。那时极少有人来买成品鞋,皮鞋必须由顾客本人亲到鞋店量好脚型,做出半成品后来店试穿,一切合适后再定型制作。鞋店备有一些皮鞋样本供选择式样。前来鞋店买布鞋的则多是富贵人家,男鞋以礼服呢面、三色底为上乘,女子有各色绣花鞋面。布鞋店还专门雇佣一些家庭妇女,在家里纳鞋底、绣鞋面。特别是女士缎面绣花单鞋或棉鞋,其绣花面料都是从上海、苏州、杭州等地购进,花色款式极为丰富多彩。
在海泊路东头还有家早于1902年建立的裕发当铺,1911年由当时的山东银行接管。
四方路是“年货一条街”
在老青岛,四方路是著名年货的市场。每年是从农历腊月初八直到除夕上午,这个露天市场的四方路是主街,专售各色各样年货。周边的芝罘路是蔬菜市,黄岛路是水果市,博山路是年画、春联市。
1936年1月23日是春节,当时的《青岛时报》在节前不惜笔墨和篇幅,对老街里的商圈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大肆渲染节日气氛,为春节造势。在报道四方路市场时,以《年货上市,四方路之形形色色》为题,这样来形容四方路的繁华热闹:“纸香鞭炮垛成垛,蔬菜水果堆成堆,各色商铺货摊从四方路摆起,东至芝罘路,西达潍县路,中间经过了易州路、博山路各路的路口,年货摊是十字式的排列着……种类多得很,有财神像,黄香,红烛,金银箔,黄表纸,烛台,灯笼,画子,财神对联,桔子,苹果,黑白瓜子,金枣,香蕉,山楂,红枣,大花生,小花生,黄梨,葡萄干,鸡鱼肉菜蔬,鞭炮,玩具,应有尽有……玩具摊上,儿童欢聚。”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沿袭着“年货一条街”的传统,四方路又逐渐开启了露天市场,并波及到周边的黄岛路、博山路、潍县路一带,真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除蔬菜外,出售的是五花八门的各类小商品,可谓应有尽有,甚至能与不远处的即墨路露天小商品市场媲美。1997年年底,四方路小商品市场“退路进室”。不过,现在四方路、黄岛路的蔬菜市场,摊位林立,还总是人头攒动呢!
济南路和莘县路是“土产一条街”
济南路和莘县路都在中山路北头,靠近大窑沟和小港码头,当时被称为“土产一条街”。
济南路上就有许多土产店,以自产自销为主。如织绳厂就有仁聚德、公和兴、德顺兴三家。上世纪30年代的青岛就共有7家麻袋厂:成德和、成德昌、义聚祥、源泰祥、德祥成、德顺兴、义兴成,全都在济南路。铁工厂有同利号、同和兴、隆裕铁行等。
而紧邻小港的莘县路,马路两边都是出售各类土产品的小店。1936年春节前夕,当时的青岛报纸是这样描述莘县路:“除了四方路、博山路之外,尚有一条路也很兴盛,就是莘县路菜市之门外,这路两旁也是货摊连排,但所卖的东西,与四方路货摊不同,此处摊上卖的器具是洋铁壶,铁铲子,铜勺子,茶盅,壶,盘子,红黑筷子,切菜板,粗碗,碟子,食物是海带,韭菜,白菜元葱,山药,大葱,生姜,大蒜,椒,胡椒,五香末,粉条等等,香纸箔财神像与四方路相同……”。那时光顾莘县路的顾客“穿都是短衣,讲起价来争执分文”。
直至本世纪2000年代,小港一带开建高架桥之前,莘县路还是有着许多的土产店。
当年吃在老街里
老青岛中山路老街里一带最为繁荣。“民以食为天”,当时来这里闲的,不仅仅是看光景,买点实用商品,为数不少的是全家老小来寻是觅吃的。这里有欧美风味的西餐、有各种菜系的中餐、还有来自各地香气四溢的名茶……。那时真可谓:吃在老街里。
吃西餐就到青岛咖啡
老青岛最大最好的西餐店是青岛咖啡饭店。位于中山路53号(曲阜路口),1932年是由希腊人开办,聘请华人王秀臣为经理。后该希腊人回国,原店由王秀臣、鲁寿山二人盘兑继续经营。1947年10月中旬,蒋介石来青岛下榻在正阳关路36号(青岛义聚合钱庄在八大关新建的别墅),这5天就是借调青岛咖啡的大厨去专门烹饪。上世纪50年代,我曾多次随家人来这里吃过西餐,这里的炸猪排、意大利牛排、苞米鸡茸汤、俄罗斯大菜汤、沙拉冷盘等,那诱人的美味,我一直记忆犹新。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1965年改称青岛饭店。记得1958年,15岁的我刚刚就业当学徒工,为自己庆生,还特地来过了把西餐瘾。进入改革开放初期,该店几经扩建,已发展为由西楼(五层)、东楼(九层)及后楼(五层)三部分组成,是一个饭店、旅馆兼营的综合性饮食服务企业。这时是改以中餐为主,以正宗鲁菜为特色。近些年已经完全拆除改建,该店现已迁至东部的香港中路。
中山路42号还有家福劳塞尔西餐厅,是专营牛排。肥城路(中山路口)也有家这样的西餐店。不过,其规模及知名度都不能与青岛咖啡相提并论。
北方菜系的中餐饭馆
青岛最著名且历史最为悠久的饭店,当属位于中山路150号(天津路口)的春和楼。1897年由周姓人家开设,后由旅居青岛的天津富商朱子兴在此投资扩建。最初聘用的第一位经理是天津人,菜肴也以天津口味为主。后福山人林重孚任经理,鲁菜就逐渐代替了天津菜系。该楼亦以烹饪海鲜著称,既保持了传统的清淡鲜嫩、各具特色的鲁味名菜,又发展创新了诸多名菜。传统名菜有香酥鸡、银丝花卷、水晶包子、油爆海螺、扒原壳鲍鱼、绣球全鱼、龙凤双腿、燕窝凤尾虾、凤凰鱼翅、珍珠海参等。现在,这家老店依然宝刀不老青春焕发。
在劈柴院内,还曾有李家饺子楼,也很有历史。是在30年代初,由李继康、李继昌两兄弟开办。该店饺子花色繁多,命名极有特色,有以典故命名的宝钏荠菜、慈禧乐、清宫芙蓉、贵妃喜等;以造型命名的金鱼蒸饺、相公帽、冠顶、丹顶翡翠等;以馅命名的乌龙凤翅、海三鲜、蟹黄蒸饺、肉酥酥饺、番茄鸡米等。不知何故,李家饺子楼至今尚未在劈柴院恢复。
中山路附近,还曾有一家专门经营锅贴的十乐坊,是30年代始建于博山路35号。当时该店只经营锅贴,而不供应酒菜等,锅贴品种多达30多个,有三鲜锅贴、牛肉锅贴、扇贝锅贴、虾仁锅贴等,口味纯正鲜美,为大众所喜爱。因青岛当时最著名且唯一有电梯的澡堂——天德塘就在其对面,故不少到此洗澡者就转订这里的锅贴解馋充饥,当年我来洗澡就是这样。可是如今已成为小商店,即将面临拆除。
临近中山路的德县路29号,是1926年创建的青岛历史最久的清真饭店。主要经营北京风味的清真饭菜,制作的菜肴被誉为岛上的清真正宗,得到穆斯林人士和清真菜爱好者的青睐。传统名吃馅饼粥是传统清真小吃,馅饼皮薄馅大、汁浓味鲜,选用内蒙古黑头羊肉,以传统配方、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米粥香糯滑润、美味可口,选用豇豆、大黄米、小米、江米、麦片等精细杂粮为主要原料烧制而成。1950年,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京剧花脸尚长荣(“四大名旦”尚小云之子),就在“馅饼粥”举行隆重仪式,拜著名花脸陈富瑞为师的。现在改建后,照常继续营业。
南方菜系的中餐饭店
我曾介绍过,在老街里有三家粤菜馆——英记楼(中山路160号,1952年倒闭)、广州食堂(潍县路、高密路口,“文革”后期迁至辽宁路、益都路口,后不久停业)和合兴隆(潍县路、四方路口,1956年关闭),其中英记楼大约建于上世纪20年代,康有为1927年3月18日来青,广东老乡于29日在这里设宴为他接风,31日康有为猝然去世。
当时老街里还有两家沪菜馆,都曾经很有上海的“海派”特色。谷香村饭店是上世纪20年代在中山路20号开业,排骨面、熏鱼面是其招牌,面是手擀的,掺了绿豆粉,咬起来是筋斗爽滑,物美价廉,在青岛颇有影响,这也是我的所爱。“文革”开始曾遭到造反派的冲击,说店名是”四旧“,非逼其改名。近年,谷香村曾迁址河南路(天津路口)和崂山区秦岭路,其排骨面被评为“青岛首届十大特色小吃”之一,后又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乐口福饭店,位于德县路47号(中山路口),始建于40年代初。我记得在外面跑堂点菜端菜的是兄妹俩,说话有浓郁的江浙口音。我最爱吃该店的肉丝炒面,那上层的面是焦黄脆香,里面则是既筋斗又柔软,那肉丝柔香滑嫩,搅拌后入口,美味无比。“文革”中成为商校的实习餐厅,只经营鲁菜。现在这里已是另建了楼房,我再也没能吃到乐口福那样美味可口的肉丝炒面了!
另外,当年老街里还有元惠堂(劈柴院内)、梦香饭店(中山路35号,湖南路口)、小洞天餐厅(中山路75号,肥城路口)等几家比较有特点的饭店。
两家各具特色的茶庄
瑞芬茶庄,在中山路附近的四方路43号,是1932年创建的青岛历史最悠久的茶庄老字号。营业面积110平方米,以经营范围广,茶叶品种全,信誉卓著而闻名。我特别喜爱这里的茉莉花茶。可这次中山路改造,该店是属于被拆除的范围。今后的瑞芬茶庄在哪里落脚,这是青岛广大老茶友所关心的。
福生德茶庄,位于中山路北段(工艺美术服务部对面,靠近大窑沟)。1987年该店经整修更新后恢复老字号,茶庄零售营业面积约100平方米,茶叶销售量名列山东省前茅。这是中山路唯一的茶庄,而且一直在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