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海固”,“苦瘠甲天下”。六盘山下,那片厚重的黄土地,自古便被烙下穷苦的印记。
“西海固”与甘肃定西、河西并称“三西”,从来就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地区。为根本改变“三西”的贫困面貌,从1982年起,国家每年拨专款2亿元,实施“三西”农业专项建设,开启了我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式开发”的先河,也拉开了“西海固”地区扶贫开发的序幕。
宁夏,通过几十年的扶贫攻坚,发挥“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改写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历史,被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的“西海固”,如今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
32年,减少贫困人口280万
“来到新园村、田园村、南安村,看到环境比老村庄要好得多,每条巷道都绿树成荫,与移民的红砖瓦房相映衬,显得非常漂亮。我们看了村部、学校和移民的庭院,感受到每一个移民村的变化。”这是账号名为“我是一棵小草”的新浪博客记载的宁夏同心县移民村的变化,作者马希丰是同心县扶贫办主任。
2008年,马希丰作为县移民办主任,参与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的“生态移民工程”建设之中。从那时起,他通过网络发文,点点滴滴记录了山区百姓脱贫致富的全过程。
从一贫如洗到走上致富路,从面临辍学到考上名牌大学,从看天吃饭到种植大户……马希丰温暖的笔触,讲述着每个移民家庭的故事。他的博客如今更新了1000多万字,点击量超过了100万人次,如今还在继续。“现在,搬出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6000多元了!”马希丰说。
同心县移民村的变迁,折射出32年来宁夏扶贫开发的大变化。从“三西”农业建设开始,国家一直关注着“西海固”这片不宜人居的贫困土地,历经双百扶贫攻坚、前村扶贫整村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等几个阶段。30多年的扶贫开发,实现了从输血式、救济式扶贫向造血式、开发式扶贫转变,从分散帮扶向瞄准贫困群体连片开发转变,从政府单一行动向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从解决温饱向致富奔小康转变,从包县扶贫、包乡扶贫、包村扶贫到扶贫到户、责任到人转变,逐步从区域瞄准向精准扶贫转变。
从1982年到2014年,宁夏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80万人次,贫困发生率由74%下降到17.4%;西海固9县(区)的GDP从1.88亿元增长到352亿元,增长187倍;人均GDP由113.2元增长到1.8万元,增长159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从0.13亿元增长到22.8亿元。
六大品牌,打造“闽宁模式”
秋意渐浓,行走在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的大街上,处处感受到加快发展的热情。一座座崭新的移民新居整齐排列,学校、卫生室、商店、广场……街对面,一条兼具闽南风情和回族特色的商业街初具规模。
“现在的闽宁镇,一天一个样。”闽宁镇原隆村村委会主任马志祥最开心的事,就是上街逛逛。“19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戈壁荒滩。天上没飞鸟,地下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马志祥感慨万千。
上世纪90年代初,为让“西海固”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宁夏决定组织异地搬迁。怀揣梦想,“西海固”的农民北上移民来到这里。
1996年夏天,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策:东南沿海10个较发达的省市,协作帮扶西部10个较为贫困的省区,福建与宁夏结成了“亲家”。当年11月,第一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召开。从此,两省区跨山越海,携手相牵。
对口帮扶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人才和先进理念。19年来,6万多福建人先后奔赴宁夏对口支援,兴办了10多个产业,更有3万多闽商定居宁夏,实施产业帮扶。
菌草产业、养牛产业、葡萄酒酿造业……这些年,闽宁镇人均纯收入由建镇初期的500元增长到2014年的9000元。在闽宁镇的示范带动下,宁夏已相继“孵化”出140多个闽宁示范村,20个闽宁协作移民新村,移民们的小康梦想,正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福建宁夏对口协作扶贫攻坚的“闽宁模式”,已经成为宁夏扶贫开发的特色品牌。32年来,宁夏逐步打造出精准扶贫的六大品牌:异地搬迁、闽宁协作、整村推进、少生快富、雨露计划、金融扶贫。
盐池县冯记沟乡的侯淑霞,过去是“一根扁担挑全家”的贫困户,她依靠政府贷款养羊“换个活法”,一辈子没走出乡村的她,到北京领取“中国微型创业奖”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如今,在盐池,越来越多像侯淑霞一样的贫困户,通过精准金融扶贫改变了命运。
从2006年开始,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实施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逐步建立了“借、贷、贴、增、提、保”六位一体的工作架构,积累了许多具有宁夏特点的成功经验。全区互助资金运行总量已达7.24亿元,项目村1132个,累计发放借款16.34亿元,有11.9万户、50.9万人受益。
发力攻坚,咬住目标不放松
这是一场针对贫困的攻坚战,战果丰硕。
海原县深沟里当年骑着毛驴爬坡上梁的李根柱搞起了运输,如今开上了价值百万元的私家车;
隆德县联财镇农民杨玲从家庭妇女变身小老板,创办了集育苗、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全产业链条的中药材企业;
西吉大山里的放牛娃喜银福,通过牛羊养殖发家致富,带动镇上110多户移民一起搞养殖……
“挪穷窝、改穷业、刨穷根。”如今,“西海固”已形成马铃薯330万亩、硒砂瓜100多万亩、肉牛100多万头、肉羊680万只、设施农业31万亩、冷凉蔬菜42万亩的产业集群。红树莓和构树种植、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产业、新业态开始起步。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6元提高到5887元,增长了46.7倍。
这是一场针对贫困的持久战,挑战仍然艰巨。
“西海固”地区集中了全区85.4%的贫困村、80%的贫困人口,仍然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14个片区平均6591元相比少704元。201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指数,仅有盐池县、彭阳县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大部分县区只有70%左右,最低的海原县只有62%。
宁夏咬定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瞄准建档立卡1100个贫困村、70.26万贫困人口,前四年集中攻坚脱贫,后两年巩固提高奔小康,力争到2018年,1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销号;到2020年,9个贫困县全部脱贫,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17日 08 版)
上一篇:宁夏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纪实
下一篇:因村施计因户施策 助力村民成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