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时政类 > 正文

宁夏:精准扶贫 持续发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李增辉 朱磊 2017-01-17 16:15:01 字号:A- A+

    位于大西北的宁夏,既是民族地区,又是革命老区,更是欠发达省区。尤其是“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涵盖宁夏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盐池、同心、海原、红寺堡9个县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从1983—2015年扶贫开发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90多万,使贫困地区的面貌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造血式”扶贫,逐步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搬迁,奔向新生活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先后组织实施贫困群众搬迁安置工程,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14万人。32年来,“西海固人”告别故土,为了新生活,从山大沟深的西海固搬迁出来,建设自己新的家园。

    “来到新园村、田园村、南安村,看到环境比老村庄要好得多。我们看了村部、学校和移民的庭院,感受到每一个移民村的变化。”这是账号名为“我是一棵小草”的新浪博客记载的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移民村的变化,作者马希丰是同心县扶贫办主任。

    2008年,马希丰作为县移民办主任,参与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的“生态移民工程”建设之中,在这8年多的时间里,同心县县内共建设20个移民村(点),县内外共计搬迁安置移民2.6万户近11万人。马希丰用自己的博客,每天记录着这点点滴滴。

    2015年12月5日,马希丰更新博客上,用几十张照片反映出搬迁前后移民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们用横幅“生态移民”表达自己的喜悦;拆除旧居时连房梁都想带走的不舍;抓阄分新房时的兴奋……“现在搬出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能够达到6000多元。搬出来,才能过上好日子,这是我的口头禅,也已成为大家的心声。”马希丰告诉记者。

    将贫困群众搬迁落户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从根本解决了这部分移民群众的脱贫问题。同时,从2011年开始,宁夏针对基础条件较好的贫困村,实施基础设施到村、产业扶持项目到户、转移培训到人、帮扶责任到单位的“四到”工程,对 500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进行个性化扶持。目前300个重点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销号,实现就地脱贫致富。

    致富,用产业“拔穷根”

    宁夏把发展增收致富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出路,以产业带扶贫、扩就业、促增收, 因地制宜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群众收入中的80%以上都来自产业。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1999年1月开始开发建设,已累计搬迁安置宁夏南部山区移民近23万人。借助位于北纬38度世界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地带上的优势,2007年起,红寺堡开始发展葡萄产业。

    红寺堡区中圈塘村村民蔡立德,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种植酿酒葡萄的。2001年,他从老家同心县搬到红寺堡。头几年,跟在老家一样,他还是种的玉米,但收入并不理想。2007年,红寺堡区在中圈塘村投资1.2亿元,整村推进酿酒葡萄种植,并为群众免费开沟、架杆、架丝等。蔡立德从红寺堡区农村信用社贷了5000元创业贷款,种了30亩葡萄,“种葡萄是为了节水,经济效益也提高,每年最起码多出三倍。玉米一年净收入一亩地1000块,葡萄是3000到4000块钱。”问到蔡立德的年收入时,他不好意思地笑笑:“一年可以有个三四万吧。”

    “宁南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特色优势产业的纯收入一般占到人均纯收入的1/3以上,高的达到一半以上。”自治区扶贫办一位负责人说,时下,红树莓种植、光伏扶贫等已形成了新产业、新业态。

    为加快移民群众脱贫步伐,同心县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农户参与,发展枸杞产业。为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宁夏始终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扶贫开发进程的重中之重。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普惠加特惠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优化产业布局。

    现今,以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苗木、中药材为主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基本成型,不同类型的设施农业竞相发展。纵观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从62万亩发展到330万亩,“土豆豆”变成了“金豆豆”;肉牛饲养量从十几万头发展到100多万头,肉羊饲养量从100多万只发展到680万只;上百万亩硒砂瓜享誉全国,设施农业从无到有,发展到31万亩,冷凉蔬菜发展到42万亩。隆德县的中药材,西吉县、原州区的冷凉蔬菜,泾源县的苗木、肉牛,盐池县的滩羊,同心县的有机枸杞,彭阳县和海原县的草畜,红寺堡的酿酒葡萄等,已成为一张张县域特色产业的亮丽名片。

    创新,注入持久活力

    宁夏积极探索扶贫开发的新路径、新办法,努力调动各方力量,合力推进扶贫开发。深入推进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闽宁两省对口协作19年来,福建省无偿援助宁夏12.2亿元资金;有1400多名干部、教师、医疗人员到宁帮助工作, 4000多家企业在宁投资发展,总投资达800亿元,解决就业3万多人,创造了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闽宁模式”。

    宁夏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针对贫困地区普遍缺资金的问题,推行以互助资金、“千村信贷”为主要内容的“金扶工程”,贫困群众扶贫小额农户贷款2015年达到104亿元。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缺资金、贷款难问题。认真做好央企定点扶贫。利用央企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推进扶贫开发,中央单位帮扶9个重点贫困县区实现全覆盖,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扎实开展干部结对扶贫。9个贫困县分别由1名自治区党委常委联系、每个贫困乡由1名市(厅) 级干部联系、每个贫困村由1名县(处)级干部联系, 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实现全覆盖,不脱贫不脱钩。

    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发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动员。2016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出台《关于力争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确保”脱贫目标的意见》,对全区脱贫攻坚作出全面部署。具体目标是: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的要求,到2018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58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00个贫困村全部销号、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达到1万元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三不愁、四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冬季取暖和保障义务教育、医疗、住房和安全饮水)。

    围绕上述目标,宁夏将重点实施好“5个一批”: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让30万左右贫困人口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 实现就地脱贫;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对建档立卡8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解决1万人脱贫问题;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使4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15 万贫困人口解决基本生计问题,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08日 22 版)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